3219.2014年1月 浙江省衢州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27 浏览数:123

一、单选题

1.

《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 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2.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先后有26万多人从沦陷区和国统区进入陕甘宁边区,使陕甘宁边区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了17%。这一时期人口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有(  )
①日本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②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政策的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

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8日报道: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 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B.美国总统 是指尼克松总统
C.商业上的原因 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D.本身问题 主要是指 滞胀 问题

4.

有一篇文章写道:当国王侵犯到民众的私有财产时,他们又会依靠法律,支持议会,奋起反抗。但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 数以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 。共和国时期,随着克伦威尔个人独裁统治的继续,希望一位贤明君主登位的心理在社会上尤(油)然而起。这篇文章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B.《血腥风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C.《千秋功罪:克伦威尔的国王梦》D.《专制到民主:光荣革命的另一面》

5.

某位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他根据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结论。你认为这位同学所得出的结论与他所掌握的史料之间逻辑关系最为严谨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希腊沿海、多山的自然环境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

B

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

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C

《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是罗马法的起点

D

西塞罗说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人文精神得到彰显

6.

有学者这样描述: 这个帝国既不发展英国式的强有力的立宪政体,也不借鉴作为法国特征的民主与平等。俾斯麦为了争取公众支持他的计划,利用当时存在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感情,许诺……”。俾斯麦的 许诺 最有可能是(  )

A.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B.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C.皇帝是帝国的元首D.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7.

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 染局 ,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纺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  ②该地民族资本相对发达  ③该地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④该地国内外市场广阔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8.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下列关于 不成熟的理论 说法正确的是,该理论(  )

A.由启蒙运动思想家创立B.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C.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前D.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盐铁论·水旱》说: 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10.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律》和《公司律》,此后,清政府还陆续颁布了《商船公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据此不能得出(  )

A.清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工商业B.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C.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D.中国近代经济立法得到发展

11.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三中全会做出了许多重大的决策。下列各项中,属于某次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

A.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D.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

《中国现代化》一书记载: 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 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D.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

13.

美国学者R.R.帕尔默的著作《现代世界史》写道: 如果一个人的曾祖父早年把土地出租,收取固定的货币金额地租,他的收入实际上是下降了些。但是那些从佃户那里接受实物地租(如若干葡氏耳小麦或大麦)的人,或自己经营地产者,就能按现价出售他们的实际农产品,从而增加自己的货币收入。 由此可以推断,新航路开辟后西欧(  )

A.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B.封建制度已经完全解体C.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D.地主和佃户矛盾不断激化

14.

所谓经济规则是经济时代的镜子和代言人,相当忠实地反映这个时代的现实和愿望。 最能反映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发展需求的经济规则是(  )

A.成立特权贸易公司B.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C.对出口商予以补贴D.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

15.

胡佛用不赞成的眼光看待任何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深信那个带来了萧条的商业周期也将会带来繁荣,并且深信一旦恢复了经营的信心,复苏就会开始。他的政府确实采取了行动……但是胡佛不肯继续朝前走。 下列符合胡佛政府 行动 的史实有(  ) 
①签署紧急救济法  ②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③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④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 。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罗斯福新政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7.

在一次世界贸易组织举行会议期间,有示威者在会场外打出了标语:WTO就是世界恐怖组织(见下图)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贸易组织是恐怖主义的表现B.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C.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遭遇挑战D.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加强合作

18.

胡适说: 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 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的是(  )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9.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不假外求 。□内所填入的词应该是(  )

A.纲常B.太极C.良知D.仁者

20.

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剧中属于穿帮镜头的是(  )
①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岸说 纸是包不住火的
②汉惠帝刘盈带皇后嫣儿在院中放烟花
③乾隆皇帝夸奖永琪为小燕子做棉花椅
④年迈的康熙皇帝兴高采烈地点看京剧名段《斩马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下列不属于新风气出现原因的是(  )

A.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B.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C.爱国主义情愫的推动D.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22.

如果拍摄纪录片《记忆中国·1965年》,下列可供选择的史实有(  )
①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②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开始对国民经济实施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
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1个B.2个C.3个D.4个

23.

《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见下图)他对兄侄在安史之乱期间为国家壮烈牺牲,身首异处,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下列作品中,与《祭侄文稿》风格一致的是(  )

A.《秦始皇廿六年诏铭》B.王羲之书《丧乱贴》C.柳公权书《玄秘塔碑》D.赵孟頫书《汉汲黯传》

24.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新汉字之一 ,来自于诗人刘半农(1891—1934)29岁时所写的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下列各项中,与该诗的创作直接相关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B.辛亥革命后恋爱自由成为一种时尚C.胡适等人发起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D.当时青年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 安全 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 友好的 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安全 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英)约翰·W·梅森《冷战 1945—1991》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现在世界上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一个叫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个叫做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

——1947年9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书记日丹诺夫

材料四 (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并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及其他数据的确切情报。随后,美国开始武装封锁古巴,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苏联武装部队也随之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结束前后苏美对 安全保障 的不同认识,(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 安全保障 ,美国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举措?(3分)
(2)对比材料二、三,双方的观点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2分)该事件的解决说明了什么?(2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 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总计

从广州出口

从上海出口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1943

1787

1787

100

1845

13220

6787

513

6433

487

1846

18746

3554

190

15192

810

1853

62896

4577

73

58319

927

1856

79196

79196

100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年代

1950—1957

1958—1965

1966—1971

1973—1977

1979—1988

年均增长率

—17%

1716%

326%

2065%

2320%

占全国外贸

年均额比重

463%

502%

441%

578%

786%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2分)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6分)

27.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三 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2分)
(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2分)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2分)
(4)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两者观点的本质不同,(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