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是一曲悲壮的民族赞歌,但在历史当口,迁或是留,却不是那么容易抉择的。由于实力对比悬殊,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虽然顽强抵抗,却依然节节败退,而国民政府也迁往陪都重庆,依托西部地区的自然天险持久抗战。由于日寇是从中国经济最繁华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动进攻,国民政府的战争动员就包含了将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迁往西部后方,而这场工业内迁运动后来被晏阳初称为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中国战时的工业内迁,亦是国民政府间接抵抗方式的一部分。
——摘自严鹏《战争与工业:抗日战争时期装备制造业的演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突出特点。(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