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51.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聊城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7 浏览数:360

一、单选题

1.

下图所示为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一组文物。
据此可知,河姆渡人当时(  )

A.主要以渔猎采集为生B.已从事原始农耕和畜牧C.手工制陶业开始萌芽D.把猪当作唯一的图腾崇拜

2.

世界上多数的早期文明区域,不但天文历法、数学等相关学科获得了较早、较快的发展,而且大都发明了灌溉工具,修建、疏浚、维护水利工程也往往被当作地区发展的大事。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

A.天文历法的历史悠久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的不可或缺D.农耕文明的必然要求

3.

《管子·小匡》载: 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且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

A.家庭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庄园式劳作D.官营手工业

4.

《国语·齐语》载: 管子于是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 晏子的《说范·奉使》载: 齐之临淄三百闾(里门),张袂成帷,挥汗成雨。 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陶片上的陶文,一般均记有陶工的籍贯、名氏,其籍贯多写作 某鄙 某里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齐国当时(  )

A.通过管仲改革成就了霸业B.基层普遍建立了乡里制C.人口聚集使临淄成为国都D.户籍成为征派赋役依据

5.

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秦汉皇帝一般不会轻易否决朝议之事,唐代规定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宋太祖也常常违心屈从廷臣正确的意见。到了明代,天子对不合己意的廷议结果则屡次下议或置之不理。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决策失误逐渐减少B.中央行政效率提高C.宦官专权日益严重D.君主专制权力强化

6.

关于宋太宗将唐代的 改为 ,司马光认为, 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 。而对于各路官员的权力划分,宋哲宗时则明文规定: 凡本路钱谷财用事悉委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悉委提点刑狱管勾(管理)”这一变化可以佐证,当时(  )

A.财政与军事分离B.行政区向监察区转化C.民政与司法分离D.地方机构权限的扩大

7.

1425年,明仁宗诏令: 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 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 的主要原因是(  )

A.崇文抑武政策过时B.科举制度走向没落C.北方儒学全面复兴D.南北经济差距较大

8.

表1明清两朝全国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时间

明洪武261393

明万历281600

清康熙391700

清乾隆591794

清道光301850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150亿

313亿

430亿

促使清朝人口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引进高产作物可以养活更多人口B.摊丁入亩使百姓无需隐匿人口C.户籍改革促使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抑商政策促使人口向农业回流

9.

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筹议海防折》,指出 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 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 。在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  )

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B.填补空白,求强求富C.效法西方,发展交通D.南北联动,加强国防

10.

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 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 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

A.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B.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C.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D.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11.

19世纪末,清政府规定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批准制,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到1904年初,清政府却接连颁布《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等,规定凡设立公司赴商部注册者,务须将创办公司之合同、规条、章程等一概呈报商部存案,悉照国际惯例,仅须登记注册即可。上述变化主要说明(  )

A.经济发展的环境趋向宽松B.政府放弃了经济垄断政策C.商人实力与地位显著提高D.重农抑商退出了历史舞台

12.

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 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 。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政局变动增强了民众参政意识B.是对议会斗争道路的成功尝试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的方式之争D.违背民主精神并导致军阀割据

13.

图4中的货币流通于(  ) 

A.广东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C.山东抗日根据地D.晋冀鲁豫解放区

14.

表2民国某时段山西张庄各阶级(阶层)占有土地变化表

时段初

时段末

人口占比%

人均亩数

人口占比%

人均亩数

地主

4

4

02

9

富农

27

112

13

69

中农

40

64

355

62

贫农

468

30

63

55

据表2判断,这一时段应是(  )

A.1924—1927年B.1934—1937年C.1938—1941年D.1944—1947年

15.

下列材料是清华大学秦佑国教授在其口述的《上海,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缩影》中的一段回忆。其父亲由裁缝到村干部的人生转变应发生在我记事时,我们家住在上海新乐路一条名叫 亨利坊 的弄堂里。我的父亲是中式裁缝,只会做长袍、旗袍,但手艺不错,主顾中已有不少像于右任、傅雷等有钱有地位的人。后来由于学苏联,人们改穿列宁装和布拉吉,中式裁缝的生意日渐清淡……先是把我送回乡下,后来又把我妹妹、弟弟送回老家。几年后父亲回乡过春节,因在城里见过点世面,被选为村干部。先是做杭家庄初级农业合作社的社长,后来又做高级社的社长,从此再也没有去上海……(  )

A.清末民初B.全面抗战时期C.过渡时期D.十年探索时期

16.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为 潘晓 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来信提出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与这场讨论直接相关的是(  )

A.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B.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C.开展 五讲四美三热爱 活动D.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7.

1979—1994年间,中国对外援助由此前 革命的人道主义援助 转变为 务实的人道主义援助 ,总体规模收缩,且年平均援助资金只相当于1960年代中期的水平,但援助地域却明显扩大,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援助内容则调整为主要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上述调整主要是基于,新时期(  )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对外援助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C.外交战略政策的重大调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8.

古雅典的海外殖民贸易把城市、土地与海洋相联系,使国内民众的经济实力普遍增强,也壮大了对抗贵族的胆量,他们在社会中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参与政事的能力也明显提升。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地缘环境激化了公民与贵族矛盾B.海洋文明决定民主政治类型C.商业发展有利于参政意识的增强D.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19.

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27—公元14年),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主要表明,这一时期的古代罗马(  )

A.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B.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C.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D.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20.

16世纪初,从中国运往葡属印度市场分销的中药材土茯苓价格奇高,几乎只有权贵才能消费。但到16世纪末,销往该地的土茯苓价格则普遍下降,普通民众亦可消费。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世界联系加强B.中药产量提高C.等级观念淡化D.价格革命完成

21.

下列对图5主旨的解读,准确的一项是(  ) 

A.工厂制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巨变B.内燃机发明促使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C.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D.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22.

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23.

美国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 黄金规则 ,即 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 。对此,有学者指出: 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 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  )

A.英国传统金融霸权的丧失B.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确立C.美国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建

24.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 。这一论断重在强调(  )

A.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已不可阻挡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C.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是动荡之源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二、材料阅读

25.

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福建土楼是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表3历史上客家迁移及动因 

迁移时间

迁移动因

迁出地域

迁入地域

317879

中原旧地

江淮流域

8801126

黄巢起义

皖、豫、鄂、赣等

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

11271644

宋高宗南渡金人、蒙古人南下入主中原

闽西、赣南

粤东北

16451867

满人南下入主中原

闽西南、赣南、粤东北

粤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

1867年以后

太平天国起义

粤东北及中部等

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川、桂、南亚等地

——根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整理

材料二
表4福建土楼的一些相关研究与描述 

相关研究与描述

出处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总数达30000多座。土楼分布尤为集中的闽西南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盗匪四起。土楼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按一定比例将未经烧焙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吴海波《福建土楼,客家传奇》

楼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建方楼时在楼角基石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避邪。据说圆楼无角煞气能滑走,故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或以方位命名,或以主人名字命名,或为纪念先祖定名。

万历以后,闽西广种烟草,所产条丝烟因质地精良而销路日广,以致人称烟魁而作贡品。客家人广设烟行,普通烟农也有受益。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士大夫日益增多,大兴土木,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聚族而居、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建造庞大的土楼,并冠以大夫第”、“中书第”、“太史第等称号

谢莉《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

客家先民对土楼选址十分讲究。永定民间有南田北屋之说,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最之地土楼内一般都挖有两眼水井,且呈东西或南北对称,象征日月或影射太极图中阴阳鱼的眼睛

余德辉《福建永定土楼:世界民居奇葩》

永定,每座土楼几乎都有私塾或学堂,都有意味深长、工整对仗的楹联,有些土楼还有众多名人题刻。楹联如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3空白处的迁移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呈现出的显著特点。(8分)
(2)提取表3、表4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福建土楼民居模式的发展演变是一部社会变迁史。(8分)

26.

道路铺设和运河开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英国史学家道格拉斯。费歇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中 最重要的是棉花、煤、铁及运输 。英国近代运河业的奠基人 运河之父 布里奇沃特公爵有句名言 一条好运河应该是脚跟沾着煤的运河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联结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 示范效应 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到19世纪20年代之前,运河业出现过一次短暂繁荣。虽未再次形成 运河热 ,但英国的内陆运河建设已基本成形。1835年伯明翰一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全国70个主要城市中除卢顿外都与水路相连,自罗马人构筑起全国性的道路网络以来,英国第一次成功地建立起全国性的一体化交通体系。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但此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根据图6、图7与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修建驰道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相似动机,并说明两大工程得以建成的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英国运河时代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本合拍绝非偶然 这一观点进行论证。(10分)

27.

以世贸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当今国际贸易的基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70年代,伴随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政府开始考虑是否恢复GATT(关贸总协定)合法席位问题,但结论是GATT作为 富国俱乐部 ,主要成员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不宜加入,这一考虑便搁置下来。到了1980年代,GATT再次引起了中国的注意。1983年1月,国务院做出决定,准备申请 复关 并于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申请。 复关 被看作是 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后一项重大的外交行动 ,到了1996年,中国已经意识到,GATT与WTO有很大不同, 复关 谈判与 入世 谈判的差异也开始暴露出来。
材料二
中国 入世 ,兼具开放与改革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 开放 ,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它也是 改革 ,是中国调整体制,谋求更具竞争力的一项举措。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鲁楠《作为世界经济宪法的WTO一—中国人世之路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三
加入WTO使得中国从1979年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下而上的探索式改革开放阶段,进入到在统一的国际经济规范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改革开放新阶段,也使中国迈向经济腾飞的更高层次。加入WTO的同时意味着中国获得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完整资格。从一个规则接受者转变为一个规则制定者。同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要求中国更加主动承担全球贸易治理领导者的地位。

——摘自屠新泉《入世: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揭幕礼》

材料四
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激烈转变。一方面,过去延续了五六十年的贸易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生逆转,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另一方面,美国一改过去40年作为经济全球化旗手的角色,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反对者,并越来越露骨地打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赵红军《中国主动应对入世冲击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比较1970年代与1980年代中国在 复关 问题上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 复关 谈判与 入世 谈判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述中国入世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4分)
(4)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形势下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