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时期
概况
魏晋
建康、姑苏一带“姑熟饶旷……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淮水流域著名水利工程有安徽寿县的芍陂,可灌溉良田万余顷。荆州和扬州是江南丝织品重要产地
唐朝
江东地区出现了新型耕犁,深耕浅耕,操作自如。水转筒车在南方各地得到使用。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所造船只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水平高。南方兴起许多都会,商贾如织
宋朝
东南各地均大规模兴修水利。“秧马”是新型插秧工具,省体力,速度快。占城稻引种于江南各地,增加了粮食产量。明州、福州一带,很多“糖霜户”种甘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南方上供的纺织品,在全国所占比例已超过北方
1978年
2006年
国内生产总值
3645亿元
21万亿元
农村人均纯收入
133.7元
4140元
外汇储备
15亿美元
1.53万亿美元
高校毕业人数
16.5万
377.5万
二、材料阅读
——摘编自谭周桂《浅谈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三、开放性试题
人物
观点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
德性是实践的最高原则。他声称:“善是一切活动的目的,人的最高的善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而人的善和幸福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这种德性能使人达到最高的幸福,这就是说,道德要求应当成为实践的永恒准则。
但丁(1265年~1321年)
通过《神曲》中“三界”的描述,重新定义了人与上帝的关系,他认为上帝虽然是最高的精神权威,但是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对上帝不能盲目崇拜;任何人只要积极向善都有获得拯救的可能;提倡道德力量在个人拯救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罪孽与美德的评判依据就是人的伦理观念。
约翰·加尔文(1509年~1564年)
认为上帝以其绝对的、不可改变的最高意志对世人进行拣选,被选中者即是上帝的选民,否则就是弃民,要受永罚。他认为信徒所做的只是荣耀上帝与证明自己是选民,这可以从事业成功、百事如意、道德高尚等体现出来。鼓励追求财富,同时又要求破产者、社会下层等服从上帝的安排。
狄德罗(1713年~1784年)
反对专制统治,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反感君主滥用权力,他主张君主只能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使用权力。他还主张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这样科学才能发展。不过,他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而由于教育和立法,就具备了社会的德性、仁爱和良知。他认为,法规的好坏,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决定作用,也可以决定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