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6.2014届 广东省广州市广雅、执信、六中高三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149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西周国家更像一个家族的扩大,贵族们通过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这种认同的基础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皇权专制

2.

北宋范仲淹因进谏遭受黜责。朱熹对此评价称 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在朱熹看来(  )

A.范仲淹的行为促使皇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大臣抵触皇帝,破坏了
C.范仲淹的行为是 发明本心 的结果D.范仲淹提振士人气节,是 的体现

3.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的饮食、服饰和娱乐等方式在全国处于引领潮流的地位,时人称为 苏样 。苏州这一地位形成的基础是(  )

A.工商业发达B.是唯一的外贸港口C.是全国的政治中心D.资产阶级壮大

4.

清末知识分子从工具批判走向体制批判,从呼唤体制内的修补,到颠覆性改造。 颠覆性改造 指(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5.

下图所示纸币最有可能发行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6.

总面积排广东省第六县级行政区惠东,从1983年拥有2445个自然村,到2011年锐减到2010个,近30年时间全县有435个村庄消失,年均消失14.5个。这反映了(  )

A.农业生产衰败B.城市化进程发展C.计划生育使人口减少D.乡镇企业发展壮大

7.

东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 任何意欲研究法的人,首先应当懂得 这个词从何而来。它从□□一词而来:因为法是善和公正的艺术。 □□应该是(  )

A.民主B.城邦C.人性D.正义

8.

以修改不平等条约为目的的日本使团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他们认识到 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无不超绝东洋,将此文明之风移入我国,以使我国迅速进入同等化域 。基于这种认识,日本实施了(  )

A.废藩置县B.文明开化C.殖产兴业D.殖民扩张

9.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鸦片战争时)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其文明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人毁灭)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 形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

A.工业革命使英国国力发生质的飞跃B.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国力衰退C.西班牙只凭武力掠夺D.阿兹特克人文明水平高于中国

10.

1863年的《英国工人致法兰西工人书》中指出: 每逢我们试图缩短劳动时间,或者要求提高工资,以改善我们的社会条件,我们的雇主就以低价运入法兰西、德意志、比利时和其他国家工人来代替我们做工,借此来威胁我们。 这种现象可以印证(  )

A.资产阶级靠剥削无产者致富B.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C.全球化伤害了下层劳动者利益D.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1.

李光耀说: 一旦慈善变成了 权利 ,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 安全网 变成了舒舒服服的 靠垫 ,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 他批评的是(  )

A.社会矛盾B.计划经济C.过度的福利政策D.选举制度

12.

有艺术家主张要用 物理般的眼睛 观察和描绘光,力争画出真实的光的效果。为此,他们坚持户外写生。这种主张属于(  )

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高关税是令走私泛滥的根源。高关税既无法达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目的,也达不到为政府增加财政的目的,只会引发走私泛滥,消弱法治,因而是有害无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年份

国别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英国

4555

0

0

4

17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9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材料三 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4%降低到2005年的约10%,其中工业品由13%降至约9.3%,农产品由19.9%降至约l5.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承诺

(1)受亚当·斯密的影响,英国在对外贸易中推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在《南京条约》中有何体现?(4分)
(2)清末,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和《国富论》。但两本书在中国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天演论》受到重视,《国富论》却被人们忽略。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两国进口关税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当时英美两国的做法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简要分析这种做法的效果。 (8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中国为入世所做的承诺。(6分)

14.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 误读 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 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 ——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 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 中国龙 形象形成的原因。(8分)
(2)在孙中山之前,中国持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还有哪些人?简要分析这些人误读西方文化的原因。如果要反驳孙中山的观点,你可以提供哪些论据?(9分)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 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7分)
(4)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文化交流中的 误读 ?(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