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13.2021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崇左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198

一、单选题

1.

周、秦之际,黄河中下游地区农地垦殖规模快速扩大,然而国计民生对依靠山林川泽资源的采集经济仍具有很大依赖性。对此,国家则通过制定礼制禁令等方式强化对山林川泽的保护管理。先秦国家对资源的保护(  )

A.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B.根源于社会经济的转型C.说明生态文明理念成熟D.反映出集权政府的形成

2.

下图为成都出土的东汉薅秧画像砖拓片。画像中左图为薅秧,两个农夫手扶竹杖用脚将杂草踩入泥中;下图为耕作,两农大高举尖嘴锄,奋力农作。该文物图片可反映 (  )

A.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B.土地所有权属的变化C.铁制农具的普遍推广D.刀耕火种方式的延续

3.

从唐到元,科举取士存在以儒家经学为重或以文学辞章为主的争论。唐、北宋初期主要以文学诗赋取士,到南宋后期,科举内容主要围绕 心性 天理 正心诚意 展开,文学辞章渐居次要地位。这变化(  )

A.限制了文学的发展空间B.反映取士标准的随意性C.促进理学与政治的结合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4.

市镇是在集市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区域商业中心。有学者对明清时期苏州府松江府所属市镇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下表)

年代

1550年以前

15511722

17231861

18621911

苏州府

102

128

157

264

松江府

59

113

167

369

据此可反映出(  )

A.苏湖熟,天下足 的经济地位形成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C.江南市镇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D.近代通商口岸开放冲击了江南市镇

5.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文中提出,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收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这反映出梁启超(  )

A.赞同地方自治B.反对人民主权C.鼓吹君主立宪D.主张以法治国

6.

下图是国共对峙时期红色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从根据地创建和发展形势来看 (  )

A.工农武装割据已在南方取得优势B.中共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C.长征的胜利促成了革命重心转移D.倾错误在斗争中得到纠正

7.

1945年8月10日至11日,蒋介石连续发布三道命令:要求八路军及一切抗日军队 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其在各战区作战地境之部队并应接受各哉区司令长官之管辖,勿擅自行动 ;令 各地伪军,应就现驻地点负责维持地方治安 ;令各战区 以主力挺进解除敌军武装 。这反映出(  )

A.国民党企图独占抗战性利果实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C.国民党军队积极准备对日反攻D.国共合作关系已经彻底破裂

8.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将 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 改为 不许分田单干 的表述;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肯定了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这反映了(  )

A.经济体制改革始于中央政策的转变B.农村土地所有权属发生了根本变化C.个体生产经营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9.

为赢得诉讼、雅典诉讼人在演说中力陈自 或先辈所承担城邦的捐助义务,或将诉讼案件与城邦的利益联系起来,有的利用陪审员的怜悯之心,以至于雅典人认为 不研习演说术的人将成为它的牺牲品 。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法制规范缺失B.民主政治发展C.公民素质低下D.智者运动兴起

10.

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著名学者费奇诺提出, 如果我们认识事物是为了认识自己,那么认识自己就是为了认识上帝 ,但 上帝只有在人身上才能表现出完全的神性 。这一认识(  )

A.蕴含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理性精神C.升华了探索自然奥秘的价值D.否定了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

1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邦成员仍保留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皇帝是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巴伐利亚军队只在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此外,各邦还保留教育、宗教部分司法等自治权利。这反映德国(  )

A.统一中孕育分裂主义倾向B.保留大量的封建主义残余C.国家体制的联邦主义特征D.拥有制约王权的历史传统

12.

1949年,美国联合英法等国建立 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简称 巴统 。巴统制定了 国际安全清单 ,对苏联东欧及中国等国采取战略物资出口限制防止 共产党国家的帝国主义侵略能力 。美国这一举措旨在(  )

A.抵御社会主义国家进攻B.转变冷战中的斗争策略C.割裂东西方的贸易联系D.维持冷战中的优势地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孔子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应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贯穿于人格的完善、人性的修养的始终。诗所兴起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仁爱情感,这是以 的前提。在 兴于语的前设下,人的视听言行才能管合于礼,立身处事皆 立于礼 立于礼 只是做到了人的心理欲求与伦理规范的统一,还不是人格的最后完成,所以还须要 乐以成性 ,只有在音乐的陶治下,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性健全的人格。为了使审美教有服从服务于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对《诗》、乐进行过一番改造,让人形成 、内在心理欲求与外在伦理规范交融一体的自由和谐、调畅怡悦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祁海文等《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在审美教育中重视音乐(包括诗歌、悲喜剧等文学作品)的作用,应 为了灵魂的美善而实施音乐教育 。他把人的性格分为统治者哲学家的理智、保卫者武士的意志及被统治者农工商的情欲三个等级,认为审美教育只有以理智、合理的内容才能使不同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实现和谐的理想国。为此,他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政治规范,即诗只能描写善、美的东西、音乐必须是适合保卫国家的曲调,禁止 摹仿罪恶放荡卑鄙和淫秽 的文艺作品和表现悲哀、柔弱的封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 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 ,并更深层次领悟由 行为和制度的美 各科学问知识 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

——摘编自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筒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和柏拉图美育思想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美育思想兴起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美育思想产生的影响、(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和口号演变

时间

教育方针和口号

194910月—19764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因此成为了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口号

1978年—1997

随着教育界拨乱反正,全国各地流行尊师重教的口号,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教育口号。1988年以后重视数理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教育口号在当时深埋人心。在农村地区则流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1998年至今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20世纪末素质教育成为中国的教育口号主题词。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救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谢翌、潘安童《新中国教育口号的价值嬗变与理性审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两个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允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32年,在 一·二八事变 的冲击下,沿海地区金融市场濒于瘫痪。人们纷纷收藏银两,抛出银元,影响国家经济。南京国民政府把握良机,顺应改革呼声推动 废两改元 。1933年3月,国民政府将上海铸币厂更名为中央造币厂,并颁布《废两改元令》,规定以上海市面通用银两7钱1分5厘合银元1元为法定换算率,所有银行钱庄均应以银元为本位币,并具体规定银两银元换算办法。8日,政府颁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及《银两银本位币换算计算法》,规定银本位币之铸造,专属中央造币厂;银本位币定名曰元,总重26.6971公分;凡公司款项及一切交易,以银本位币元为单位,用银币收付。上海顺利实施废两改元后,政府决定将改革在全国实行。上海、汉口、天津等处银业公会决议遵令办理,上海重要外商银行如汇丰、花旗等,亦支持改元政策。9月,财政部令中外银行钱庄,将库存宝银汇报交送中国银行、中央银行或交通银行,兑换新币。1935年,银两制度终结,新制度顺应了世界货币与经济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废两改元 成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 废两改元 的意义。(7分)

16.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 后,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苏丹政府签署《色弗尔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大部领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其余领土由协约国共管;奥斯曼帝国放弃对于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地区等地的主权;废除征兵制且不得拥有海空军;财政和关税接受协约国财政委员会的监督等。凯末尔领导的安卡拉政府拒绝承认《色佛尔条约》。1919年,希腊军队在英法等国支持下,借执行《色佛尔条约》的规定进攻土耳其。由于法国在土耳其投资较多,意大利未得到伊斯密尔,两国相继撒军。安卡拉政府趁机接近意法,获得两国承诺:支持土对东色雷斯和伊斯密尔的主权要求。1922年,土耳其军队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迫使协约国接受停战协议并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1923年,新签署的《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条约明确划定土耳其的边界线,取消西方在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战争赔款和治外法权。之后,协约国撤出土耳其地区。

——摘编自哈全安《土耳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洛桑条约》签订的意义。(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吴其浚(1789—1847),二十八岁高中进士,提官徐林院修撰,后官至总督。为政之余,吴其浚对植物有所研究,撰写出《植物名实图考》。他反对 耳会 的研究方法。主张 月验 ,如书中 稳麦 条记载:“《天工开物》谓穬麦独产陕西,随土而变,皮成青黑色,此则糅杂臆断,不由目睹也。 他还纠正《本草纲目》中把通脱木与木通混同的说法,把通脱木改列入山草类,此种例子在书中有不少。对可疑植物,他经过研究比较,不能肯定的不下结论。《植物名实图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 其精确者往往可资以鉴定科属 。许多现代植物分类工作者在研究植物时往往要参考它,除可根据书中的附图鉴别出一些植物的科、属、种名外,不少植物的中名定名也以之为依据。日本伊藤圭介对《植物名实图考》评价很高: 辩论精博,综古今众说,析异同,纠纰缪,皆凿凿有据。图写亦甚备,至其疑似难辨者,尤极详细精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其浚在植物学卓有成就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植物名实图考》对中国植物学发展的贡献。(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