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7. 广东省深圳市201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3 浏览数:112

一、单选题

1.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 由此可知当时(  )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2.

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 出门税 的银铤。如下图(图 6)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 真花银 出门税 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 行商 城门 。据此可知当时(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图6

3.

18世纪,以 纤细、轻盈和繁琐的装饰,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 为特征的洛可可艺术流行欧洲。欧洲学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深受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影响。此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应是(  )

A.宋明文人画B.程朱理学与心学C.瓷器与丝绸D.明清小说与京剧

4.

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5.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货物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达到货价的80%。此举(  )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③使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经济
②推动民族工业更快地发展  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6.

下图(图7)是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为某橡胶厂党支部会议记录,其年份模糊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记录可能写于(  )

A.1952年B.1956年C.1966年D.1977年

7.

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一般由抽签产生的500个陪审员组成,开庭前他们中没有任何人事先知道将从事哪一个案件的审问。这说明(  )

A.陪审人员的随机性可以降低误判率B.古代雅典只有陪审法庭具有司法职能C.力求保持公平是雅典陪审法庭的重要原则D.雅典陪审法庭是五百人议事会的下设机构

8.

17世纪,荷兰在国内创办了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政府还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的低税政策,维持物价低水平,保证社会大众的生活。与这些举措相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B.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9.

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 选出来的君主制 。他的观点表明(  )

A.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B.美国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C.美国新宪法具有专制色彩D.美国总统实际上是专制君主

10.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 地上(指社会)的平衡 ,又建立起 宇宙体系平衡 。有了对 地上的平衡 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 平衡 应分别指(  )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 日不落帝国 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11.

有学者评论说: 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 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

二、材料阅读

12.

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一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 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 不扛旗 不树敌 不当头 原则,被概括为 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 保守的对策 进取的政策 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 韬光养晦 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 社会主义 这一概念原本是 19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其本意是 自由主义精神的延续:改革社会秩序,以发展、扩张并确保主要的自由主义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欧美资本主义中心地区,社会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促进社会改革去争取中下层劳动者阶层民主权力和更好待遇的改良运动;在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主义则在一系列国家中建立起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它们通常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挫折。在以上两种基本运动之外,在广阔的第三世界,20 世纪中期以后兴起了形形色色的 模仿的 社会主义。

——据(张光明等)《关于社会主义回顾与前瞻的对话》整理

请回答:
(1)列举 19 世纪上半期兴起的两大社会主义思潮,并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的原因。(8 分)
(2)二战后,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 社会主义 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你如何评价工党标榜的 社会主义 ?(6 分)
(3)从五四时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 社会主义 思潮盛行中国。试从国内思想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成因。(8 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 模仿的 社会主义到 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4 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