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29.2021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269

一、单选题

1.

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推行 分户令 ,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但考古研究发现,秦朝洞庭郡某地仍然存在超过二男的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据此可知, 分户令 的施行(  )

A.兼顾民间利益诉求B.体现严刑峻法原则C.遭到民众激烈反抗D.背离改革立法初衷

2.

图1为南朝萧绎的《职贡图》、图2为唐朝韦贵妃墓壁画《双人献马图》,它们分别记录了西域使臣向南朝梁武帝和唐太宗进贡的场景。作品反映了(  ) 

图1                                                                图2

A.西域风情同中土文化的融合B.西域政权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下C.朝贡成中外交往的特殊纽带D.边疆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

3.

唐代民间常 戏孔 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 戏孔 帝曰: 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 遂命驱出。 这表明唐朝(  )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B.儒学地位的动摇与重构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D.三教合流现象逐步发展

4.

史书记载:两宋时期,日商曾一次性高价收购10万贯宋钱带回日本;高丽国颁令 小平钱(宋铜钱)许入而不许出 ;苏辙记录“(北界)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 。两宋朝廷亦屡下禁令阻止铜钱外流。这反映了宋朝(  )

A.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B.货币呈现出国际化趋势C.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D.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弱化

5.

顾炎武在其著作中列举了大量事例,分析 这一称谓在《尚书》、《左传》、《礼记》、《汉书》等古籍经典中属于普遍称谓,后世也常用于朋友和夫妇之间。顾炎武意在(  )

A.论证儒学的一脉相承B.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C.消解称谓的等级意义D.追求社会的民主平等

6.

1897年,清廷发布上谕,下令将江南制造局移至湖南近矿之处。这一决定首先受到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强烈反对与抵制;不久,清廷不得不将沪厂迁移的计划暂时搁置。这反映出晚清政府(  )

A.面临严重财政危机B.战争动员能力下降C.中央集权日渐式微D.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7.

1919年,我国知识界兴起了整理国故运动,认为国故(我国固有的文化)中有 国粹 ,也有 国渣 ,要 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 ,把这两者分清楚;治史的目的是 明变、求因与批判 。这一运动(  )

A.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B.弘扬了传统的史学价值C.具有全盘西化的倾向D.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8.

从图3到图4的变化反映了 (  )
图3 抗战形势图(1937年)             图4 抗战形势图(1940年)

■日本侵略区 ■抗日根据地 ■国民党统治区

A.抗战从防御转入反攻B.敌后战场作用更为突出C.东北华北为主要战场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

9.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提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口号,对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国提出的口号是 援越抗美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B.国内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C.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D.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10.

表1为《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中、日、印三国年均经济增长率比较(1980—1985)

国别

GDP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中国

98

94

111

75

日本

38

16

59

16

印度

52

27

54

75

表1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A.农村改革成效较显著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C.与日本GDP差距缩小D.工业水平全面超越印度

11.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采用自由遗嘱制度,且优先于法定继承。遗嘱继承比无遗嘱继承更为普泛,女儿继承权在儿子之后但在宗亲之前。这种继承制度反映了古罗马(  )

A.追求完美和谐的伦常秩序B.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C.顺应自然法则与血缘顺序D.男女平等的主流观念

12.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帕克组织学者出版了一批关于盎格鲁—撒克逊史的研究著作,从语言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重新解释民族发展史,他们还推崇英语在民族中的地位,利用 民族起源神话 构建了新的民族英雄。其旨在(  )

A.倡导史学研究与文艺复兴B.维护王权至尊与民族教会独立C.推进地理发现与对外殖民D.扼制卡尔文教派与清教的传播

13.

1689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宣言》提出: 除非通过正当法律程序,不得罢免、调动法官或暂停其职权。 1701年《王位继承法》则明确规定 罢免法官的决定必须由议会上、下两院联合做出 。这些规定(  )

A.有助于实现司法独立B.提升了法官的专业化C.强化了议会的司法权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4.

表2为德意志各地区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

地区

普鲁士

莱茵

萨克森

波森

1816

60%

80%

50%

20%

1848

82%

86%

94%

69%

表2

据此推知,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  )

A.国家统一加速了教育的发展B.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化C.各地区城市化进程普遍加速D.工业革命为后发地区提供赶超契机

15.

1941年9月,苏联对面包、糖和糖果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城市居民分为有不同食品定额的四个群体,其中航空、化工、煤炭、石油、电力、冶金行业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比普通标准中的工人类别拥有较高的定量。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B.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C.计划经济体制更加巩固D.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危急

16.

在美国积极努力下,棒球被列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比赛项目。美国国务院还组织来自美国棒球大联盟和美国棒球名人堂的球星赴墨西哥城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为当地年轻人辅导棒球。美国采取这些举措旨在(  )

A.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B.增进跨地区文化交流C.增强自身的 软实力 D.推动北美自贸区形成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表3 《中国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简表》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郡、王国

县、侯国

隋、唐前期

府、州

唐后期五代

方镇

府、州

府、州、军、监

县、军、监

布政使司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年

县、设治局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我国古代 作为地方行政区的设置具有 由高降低 由虚入实 两种变迁趋势,请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分别予以说明。(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潮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确立了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直到二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才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国际组织大量出现,使国际法中出现了全新的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法律体系。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中国坚定捍卫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已参加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500多项国际公约和2万多项双边条约,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国际法治的坚定维护者和建设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当代国际法发展大势,为国际法指明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新的价值目标。

——摘编自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在国际法体系中地位的变化,说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对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积极意义。(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劳模表彰会议(部分)

时间

会议名称

相关内容

1943

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

185名代表出席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群众劳动,组织生产竞赛。

1950

全国战丰英雄代表会议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826名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的战斗英雄和支前模范,也有来自工厂、矿山、农村的劳动模范。

1989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表彰大会,表2790人,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1995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2873人,包括联想电脑集团的柳传志。

2020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2496人,近20名一线快递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摘自《历届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回顾》

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达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胡文虎(1882—1954年),著名闽商、南洋华侨企业家、报业家和慈善家。1928年,因其永安堂药业发展迅猛,胡文虎在新加坡创《星报》,为自己登广告。不久,扩大为《星洲日报》。胡文虎坚持 舆论界社会喉舌,负指导天职 的办报宗旨,又重金招揽朱宝筠、傅无闷等一批人才。《星洲日报》消息传递迅速,甚至采用飞机送报,并及时采用最新电子传真技术。加上报社经常举办或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其民望和声誉很高。几年之后,发展成为地跨南洋、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星系报业集团,拥有包括《星洲日报》在内的多家报纸。抗战爆发后,星系报业的多家报纸及时跟进报道战争局势,动员华侨,号召民众抗日。战后,胡文虎在星系各报发表《建设福建议》等多篇文章,呼吁建设桑梓,其报业集团也进一步壮大。

——摘编自童小璇《陈嘉庚与胡文虎办报实践与思想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胡文虎在报刊业取得成就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胡文虎办报相比,孙中山在《民报》创刊中的突出贡献。概括在报刊宣传方面,两人展现的共同的优秀品质。(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