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汉时期,丝绸贸易是主要形式,通道主要分为陆路和海路,并同西亚建立了正式官方交往。魏晋时期,中国局势不稳,罗马帝国分裂,波斯人垄断了丝绸贸易,再加之养蚕技术和丝绸生产在欧洲的发展,中西之间丝绸贸易也告一段落。此时,西方工艺也传到了中国,比如玻璃制造。公元643年到742年,拜占庭帝国先后7次遣使至唐。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教派的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被认为是基督宗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端。随着蒙古大军在欧亚大陆的征服活动,元代中西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自明初到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西文化交流一直处于低潮。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534年,天主教会改革拉开序幕。1542年,耶稣会派遣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拉开了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序幕。据法国学者统计,
“从1552年到1583年,共有32名耶稣会士都试图在中国定居。
”利玛窦是中国天主教的奠基人,他在传教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传教策略,被后人誉为
“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的传教过程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逐渐寻求到将天主教中国化的有效路径。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给士人的隔膜心理,借此将天主教义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他还制作钟表等器物,将之和地图一起献给肇庆知府王泮,得到王泮的赞赏。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利玛窦规矩
”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表现。(1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