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4年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7 浏览数:124

一、单选题

1.

李斯说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的建议,其治国策略的实质是(  )

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B.重赏功臣以缓解内部矛盾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2.

元代王祯《农书》中说: 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 他强调的是(  )

A.农业生产要把握好农时B.农事安排要注意地域的不同C.农业生产要改进耕作技术D.农作物高产要提高土地肥力

3.

八月,陈玉成、李秀成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并进占江浦。……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了湘军全部营垒,歼灭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湘军数千人,李续宾自杀。太平军乘胜追击,收复桐城,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皖北复为太平天国所有 。其影响是(  )

A.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B.天京上游局势暂时得到稳定C.切断了清政府的财源D.为进军江西创造了有利条件

4.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 抗拒 接受 之外,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5.

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 清党 分共 告终

6.

《史迪威》一书中记载:1944年,为了说服蒋介石对共产党采取合作态度,并同意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团,罗斯福决定派副总统华莱士赴华访问。他要华莱士转告蒋介石: 如果蒋委员长不能解决好共产党问题,他这位总统就无法使俄国人和我们站在同一立场上。 这表明罗斯福(  )

A.希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B.担心国共关系影响美苏合作C.赞赏中共敌后战场抗战D.关注中国战场防御阶段战况

7.

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 报告 认为(  )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8.

公元前449年瓦列里乌斯和荷拉提乌斯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实施了一项重要法案,规定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平民决议。其目的是(  )

A.取消等级界限B.限制贵族特权C.保护全体公民D.完善法律体系

9.

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 喜剧 ,其实就是题作 历史 也没有什么。 这位文学家的作品所属的流派是(  )

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10.

1945年春,美国和苏联军队在欧洲大陆遭到战争摧残最严重的地区汇合。比德国战败这个马上就要成为现实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而言,这具有某种程度上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 。这里的 象征意义 是指(  )

A.欧洲即将结束纷争实现合作走向统一B.欧洲被非正式划分成西方和苏联的范围C.正式将德国分割成两个单独的政治实体D.世界将在美苏主宰下重建和平安全体系

11.

贾英健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一书中写道:全球化无疑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生活方面的革命性变革。这场 变革 的主要标志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完成C.殖民地的拓展D.市场经济的孕育与发展

12.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也无法否认,历史作为一种认识的客体可以被人类认识,但认识的主体需要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认识历史B.研究历史应尊重史实,反映真实的历史C.历史客观事实无法被后人主观认识D.史学家研究的历史是其思想认识的产物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 均田免粮 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 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7世纪的英国革命 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 代议制立宪政体 的?(1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 ,中国 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的观点的看法。(8分)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宋)熙宁四年(1071), 太学 开始实行 三舍法 。三舍法规定:太学 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生),不限员;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生)以百员,内舍(生)以二百员为限 。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主修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教科书。元丰二年(1079)颁《学令》,外舍生每月进行一次 私试 ,每年进行一次 公试 ,第一、二等者升内舍生;内舍生二年进行一次 舍试 ,得优、平二等的升上舍生,升舍时还要参考每月所记学生的行( 师教不戾规矩 )、艺( 治经程文合格 ),决定是否升舍。上舍生分三等,上等者可直接任命为官,中等者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可直接参加 省试 。但要求很严,上舍上等生 自元丰(二年)以来,十余年间,上舍生推恩(特命官)者林自一人而已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 三舍法 的特点。(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北宋政府实施 三舍法 的意义。(5分)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法国退回君主专制时期之所以富有成果,主要有一般与个人两方面的原因;前者与法国革命相联系,而后者则与波拿巴异于常人的才能有关。革命者亟力要创造持久的制度,但失败了。他们想干的事业实在太大;他们推翻了旧秩序,发动了对封建专制的欧洲的征战,努力制定各种宪章,还想把一个极为动荡的社会重新加以改造。但他们所做到的,只不过是勾划(画)出将来社会结构的轮廓而已。这座大厦理应由督政府去建立,却因为法国的这些新统治者异常无能而毫无进展。可是天才就在眼前,波拿巴恢复了秩序……。

——摘自(英)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

材料二 人们发现,事实上,督政府的对外政策与革命前一样,毫无改变。此时法国出现了一位令法国和世界都遭遇不幸的人物,他继承了法国传统的 个人主义精神 ,并把它发扬光大。他给法国带来了十年的荣誉,也给法国带来了最后的失败的耻辱。

——摘自(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文明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法国 革命者亟力要创造持久的制度 在政治、军事、法制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拿破仑 继承 个人主义精神 ,并把它发扬光大 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怎样在对内和对外方面给 法国带来了十年的荣誉 ?(9分)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而输掉了另一场针对中国人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发动侵略而被挫败;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并获得了胜利。

——摘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 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摘自(美)大卫· 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 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 的结果是什么?中国人认为 潜在的入侵威胁 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美双方对朝鲜战争结局产生不同认识的影响。(9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 理想制度 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订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 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 至649 的23 年间的 贞观之治 。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 制度 上的作为?(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