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1.2020—2021学年度安徽省皖西南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4 浏览数:242

一、单选题

1.

《墨子》有云: 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 这反映出(  )

A.春秋时期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B.宗法制积极的政治作用C.墨家对地方治理的理想化追求D.天子直接处理地方事务

2.

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  )

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B.经济发展水平倒退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D.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3.

面对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北朝权臣宇文泰决心按照《周礼》的规定来改革官制,并且在朝堂礼仪、车马器物等方面也 多依古礼 进行了一番改革。这些举动(  )

A.推动了民族交融进程B.复兴了先秦传统儒学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D.突破了民族自卑心理

4.

《旧唐书》记载,唐文宗时期曾给地方官下令,让他们严厉禁绝地方私自刻写历法类的书籍。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雕版印刷术较为普及B.历书是最流行的印刷品C.政府垄断了印刷行业D.印刷技术革新遭到打压

5.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图中“□”处应填(  ) 

A.东晋B.南宋C.元D.后金

6.

公元977年,北宋在镇(今河北正定)、易、雄、霸(今属河北)、沧(今沧州东南)五州设 榷务 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 。但是,榷场贸易时开时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宋辽之间关系变化C.经济重心的迁移D.民众需求的季节性

7.

《元史·食货志》记载: 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这反映出元朝(  )

A.北方粮食产量降低B.南北交通运输线路少C.江南经济地位凸显D.燕地经济发展较缓慢

8.

有学者认为,军机处可被视为内阁的凝缩组织,甚至还提出了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 的观点。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最有可能是,内阁和军机处(  )

A.共同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B.共同推动宰相制度的重生C.均为处理军务的特殊部门D.均为君主施政的辅助机构

9.

在明朝中后期,不少省份出现了明显的地权集中态势,大量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成为缙绅地主的荫户或一般地主的佃户。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缓慢B.农村阶级矛盾逐渐激化C.土地兼并得到官方支持D.政府注重对农业的治理

10.

天京事变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对异姓大臣猜忌甚深,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而洪氏亲属过于平庸或少不更事,洪仁玕虽才堪大用但资历甚浅,故而引发功臣宿将的离心倾向和抵触情绪。洪秀全却日益专注宗教,无心亲理政事。材料表明(  )

A.太平天国的选官制度公正透明B.民众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关键C.用人不当是洪秀全的最大失误D.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

11.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师翁同龢认为中国 非变法难以图存 。陕甘总督陶模上《培养人才疏》,御史胡燏芬上《自强变法疏》;张之洞请准创办自立军,设立新式学堂,增课西学。光绪帝发出 何以为天下主 的感叹。慈禧太后告诉皇帝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 。这说明(  )

A.统治集团内斗阻碍着变法B.维新运动的阻力被完全消除C.甲午战争警醒了统治集团D.变法维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12.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不仅是革清朝之命,也是革中国三千年的政统与教统之命。此观点主要是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共和政体B.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C.解放了民众思想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3.

1928年,因日本制造 济南惨案 ,中国举行全国反日大会,提出 打倒日本在华经济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保护关税,以发展中国实业 等要求。这表明当时(  )

A.革命重心由政治转向了经济领域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D.反帝斗争与增强国力相结合

14.

下图所示为中国青年网评选出的历史创意漫画优秀作品之一。作者借助这一艺术形式,旨在表达五四运动后期(  ) 

A.文艺成为发动民众的手段B.各政党抛弃了立场的分歧C.军阀政府出卖了国家利益D.爱国力量实现了联合斗争

15.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发行军票以充当军费使用,并硬性规定其与中国法币的比价,强制在黄河以南的沦陷区流通,从而让军票成为沦陷区的货币。日军的这一举措意在(  )

A.改善沦陷区的货币结构B.为全面侵略中国做准备C.冲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疯狂掠夺沦陷区的物资

16.

1941年,中国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 阿卡迪亚会议 ,会议发表的宣言将中国列为领衔的四大国之一;1942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贷款5亿美元给中国政府;1942年10月,英、美两国政府表示愿意立即废除在华特权。这些事件的发生主要得益于(  )

A.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B.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华侨在抗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7.

右面是1949年出版的《1948年的时事漫画》中华君武的漫画作品《上帝救我》。该漫画直观反映了(  ) 

A.淮海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18.

有学者评论道: 这次会议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人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该学者评价的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七千人大会C.中共九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19.

1958年,美国第七舰队和美国空军部队举行了一场针对中国的海空联合演习,其中一部分轰炸机用替代物做了 投掷原子弹 的演习;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高空侦察机仍不时侵人中国领空,对工矿设施和军事工程进行拍照定位。这些史实可用于研究中国(  )

A.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B.对苏联 一边倒 的原因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成就D.研制 两弹一星 的背景

20.

1987年,两岸同胞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后,往返于两岸之间的人员累计达1.23亿人次(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展开交流和合作。这种状况(  )

A.推动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全面展开B.彰显了 一国两制 构想的正确性C.增进了两岸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础D.说明海峡两岸已不存在制度差异

二、材料阅读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元仁宗在元灭南宋而统一全国之后出生,身边从小就有一批儒臣侍奉,受以儒学为主的汉文化影响较深。初登帝位后即宣布: 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 据《元史·选举制》记载,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命令李孟、程钜夫等人议定科举之法,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目的、内容、方式及录取人数等。并明确规定: 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 最终废止了唐代以来实行了六百余年的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这一规定又为明清两朝用了近六百年,其文化影响尤为深远。

——摘编自龚贤《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

材料二
蒙古统治者对汉文化了解不深,认为词赋空虚无实用,科举所取人才只能舞文弄墨,没有其他能力。元朝恢复科举后,一方面,废去了易于流于外在形式、讲求华丽辞藻的律赋,仅考古赋,蒙古、色目人则可以不考古赋。另一方面,经义以朱子 四书 为尊,理学等策略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的,不可避免地成为元代统治思想的主流。元代科举只考古赋,加之理学标准的特点,形成了元代学术质朴无华的风气,同时也影响了文风的走向,浮华艳丽的文风在元代受到了排斥,这也是 平易雅正 的诗文风气能够风靡延祐文坛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杨亮《元代科举制与延祐以后南北文风的混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科举制的特点及元仁宗力图恢复科举制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恢复科举制在文化方面的影响。(4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比简图 

——据陈旭麓等《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大致从1921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黄金时代 的势头开始下降,棉纺织业是首先受到打击的产业。欧洲各国经济恢复后,不再进口日本、中国、印度的产品。受到打击的日本棉纺织业将大量纺织机器运往中国,并将原计划输往欧洲的纺织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几年前新建的纺织厂设备简陋、资金薄弱、管理不善,处于竞争和还贷的双重压力之下,1923年后,52家纺织厂停工、出售或被接管。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黄金时代 的势头下降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给在延安学习的妻子刘志兰写了最后一封信,同年5月25日,他便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壮烈牺牲。
他在信中写道:
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几个字。乔迁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不久你便可看到我的信。
此间一切正常,唯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我虽如此爱太北,但是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有空便多写信给我。
又自本区开始扫荡,同付你。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政治局面,政权得到巩固,经济逐渐恢复,整个国家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开始着手编制和实施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以推动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展开。编制五年计划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通行的做法,以利于全国统一调拨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是从1951年开始的。1954年年初,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八人工作小组,加快 一五 计划的编制,到1955年总共历时4年,五易其稿, 一五 计划编制完成。
材料二
1957年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的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超额完成,所取得的工业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章向平《一五计划: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一五 计划编制的背景及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一五 计划完成的意义。(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