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42.2020—2021学年度辽宁省辽阳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228

一、单选题

1.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后,只有具备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才可以当面向皇帝反馈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皇命,即使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也只能通过规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这一措施(  )

A.受到先秦官僚制的影响B.旨在维护皇帝至上权威C.规范了地方官员的行为D.限定了呈递文书的内容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国务院及所属部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职权范围内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推动了我国法制建设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D.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

3.

有学者统计,在公元1050年左右,宋代有科举出身背景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而至1150年左右,这一比例上升至约0.1%。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

A.社会教育的发展极为缓慢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高C.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的功能D.科举制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4.

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和年金的官吏、各部部长及公务员,均不得担任议会下议员。这一规定的历史背景是(  )

A.工业革命的兴起B.代议制政治的完善C.议会改革的进行D.责任内阁制度产生

5.

汉代法律规定 亲亲得相首暨 原则,即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除死罪听上请减免外,不负刑事责任。汉代还多次减轻刑罚,基本上废除劓刑、刖刑,使得犯罪者除了死刑外基本可以自全其身,尊重和保障了犯罪者的人身人格,这些做法体现了汉代(  )

A.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B.儒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C.法家思想退出历史舞台D.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

6.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注释《十二铜表法》时曾指出: 最著名之《十二铜表法》包括两个法令,其中之一是消除任何为个人利益而违反法律的行为,另一个则是禁止判决罗马公民以死刑,唯在公民大会的除外。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代表了贵族意志B.彰显了个人利益至上C.维护了公民利益D.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

7.

据资料统计,美国自1935年实施社会福利政策以来,贫困家庭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如1960年在最低收入的美国家庭中,近2/3的户主都有工作,到1991年,这样的家庭仅占1/3,其中只有1%的户主是长期工作的。这一变化说明(  )

A.美国福利政策存在缺陷B.福利成为美国公民权利C.福利制度改善了人民生活D.福利制度造成财政赤字

8.

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谈道, 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但他们不参加战争 ,所以 对这些国家,我们不能采取敌对态度,不要把他们挤到敌人的营垒里去,我们可以和他们做朋友 。此后,中国推行(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另起炉灶

9.

甘蔗在16~17世纪传入巴西和加勒比地区,很快就成为以非洲黑奴劳动力为基础的美洲种植园经济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源自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地区的咖啡也在18世纪成为美洲种植园作物。这些作物引入美洲(  )

A.导致种植园经济走向衰退B.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C.加剧了美洲地区对奴隶的需求D.加速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10.

我国先民在生产实践中提出 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的观点。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A.食物来源具有多样性B.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C.生产受气候条件限制D.因地制宜的生产特征

11.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不仅带来了欧洲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亚洲的联系,而且促进了东方与西方以及大洋洲之间的互动。这一认识是基于新航路(  )

A.促成了一个环球交通网络B.改变了东西方之间的航道C.促进了欧洲的商业革命D.加强了各地之间的政治联系

12.

唐代陈廷章在《水轮赋》中写道: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法式)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 这里的 水轮 (  )

A.最早出现在曹魏时期B.利用水力来鼓风冶铁C.利用人力来引水灌溉D.采用了水力运转原理

13.

1836~1837年英国增加了近千英里铁路;1843年英国铁路里程达到了2000英里,1848年达到了5000英里。1850年,英国干线铁路网基本形成。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运输革命引领工业革命B.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C.动力革命促进交通发展D.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14.

宋代设立了管理景德镇瓷务的衙门—— 博易务 。全国百姓哪怕是买卖一些极为普通的日用品,也都要在朝廷设立的 市易务 (后改称 市易司 )进行交易。这说明宋代(  )

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极低B.社会经济平稳有序运行C.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D.政府严格管制工商业

15.

有学者认为: 斯大林模式包含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做法:劳动被异化;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盛行;简单、机械、武断甚至粗暴地利用行政命令处理所有问题等。 可见,斯大林模式(  )

A.在经济建设上成效甚微B.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C.严重影响后期经济改革D.不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范畴

二、开放性试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这些制度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规范了各级管理行为和稳定了社会秩序,确保了国家权力的运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推进文明教化等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国家制度才一直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纷纷学习和模仿。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三、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 乡举里选 、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一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造船、造机、土木工程、建筑、电工、医学、制药、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以上材料均捕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8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中的22个国家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美元黄金双挂钩机制。主要包括:第一,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按美国规定,确立了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官价,在没有经美国批准的情况下不得更改。第二,固定汇率,即各国汇率变动只能在1%上下的范围内浮动,这两项安排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最重要的,而美元与黄金的这种双挂钩也就成为布雷顿体系的主要特征。

——摘编自孟宪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材料二
2014年10月,中国政府和20个其他亚洲国家签订了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备忘录。截至2015年3月,已有46个国家加盟,如英、德、法等西方大国。美国前财政部部长萨默斯评论道: 这个月会被铭记,因为美国失去了全球经济体制领导者的角色。 那么,亚投行的成立是否意味着新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

——摘编自王红英、郭子睿《亚投行: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的全面胜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成立 亚投行 是否意味着新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 ,并阐述理由。(4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分别说出图1、图2、图3、图4中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1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