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5.2014届 甘肃省张掖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甘肃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7 浏览数:116

一、单选题

1.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2.

明朝实行严厉的 海禁 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3.

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

A.百家争鸣 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4.

秦朝的 三公九卿 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 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6.

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A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7.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 和不足。 不足 是指(  )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8.

所谓 要式买卖 ……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 要式买卖 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 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

A.保护私有财产B.注重形式规则C.最早的成文法D.保护贵族利益

9.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 资源保护队 ,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 新政 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了农产品价格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10.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 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 。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11.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 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而《太阳报》的标题则会是《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 卡梅伦的上述言辞体现了英国首相(  )

A.社会地位较低B.权力受内阁制约C.受多方面监督D.不掌握国家实权

二、开放性试题

12.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全部问题就在于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 计划 市场 的认识。(4分)
(3)材料三中 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三、材料阅读

13.

北京生态(12分)
隋唐时期,北京地区没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
辽金时代,幽州有 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僧居佛寺冠北方。 同时,有关风沙的记载开始多起来。
 
元代,北京地区在至治三年到至顺二年的9年中有7年出现多次沙尘暴天气。公元1367年,飞沙走石的沙尘暴天气持续了44天。
明朝为防边患,长城一带 我每年大放军士,伐木两次 四山尽烧,防有伏者 。明代北京地区沙尘暴的频繁和强烈,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曲线图
图13
(1)根据上述历史材料,概括隋唐至明代北京地区沙尘暴演变趋势。(4分)
(2)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8分)

14.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 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9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6分)

15.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9分)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 各省民情 的。(6分)

16.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12分)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末,中国康熙皇帝和俄国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 康熙盛世 ,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中国。
(1) 康熙盛世 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 (10分)
(2)与康熙帝改革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