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2.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烟台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8 浏览数:598

一、单选题

1.

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2.

如图为一位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做的笔记,其中③指的是(  ) 

A.礼乐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

3.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文化创造力的发挥 ,对应的时代是(  )

A.西周B.东周C.西汉D.宋朝

4.

当代史学家吕思勉说: 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西汉初期采用这一 过时之制 酿成的后果是(  )

A.昌后乱政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楚汉相争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并存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代表的政权是(  )

A.三国B.西晋C.北魏D.北朝

6.

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表明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素质B.实现了社会公平C.推动了教育发展D.有利于中央集权

7.

《马可·波罗行记》在介绍中国时说: 大汉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以取其货物之告价,竟与纯金无则。 这一记载佐证了(  )

A.宋明南方商业的繁荣B.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代繁华的都市生活D.宋元海外贸易的发达

8.

《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的目的是(  )

A.强化封建皇权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C.监视官民D.控制国家兵权

9.

此职之设,对于巩固西北边防,抵抗沙俄侵略,稳定社会秩序,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曾发挥了重大作用。 材料中的 此职 指的是(  )

A.台湾府B.驻藏大臣C.伊犁将军D.理藩院

10.

如图描绘的情形发生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战争时期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1.

李鸿章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 以下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安庆内军械所D.发昌机器厂

12.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以往清王朝的 天朝 体制,形成了近代不对等的中外关系。图中
①应填的条约是 (  ) 

A.《望厦条约》B.《黄埔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

13.

《中国年鉴》记载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146个,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涉及行业更多,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瓦解B.清政府放松了控制C.辛亥革命的推动D.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14.

如图中的 抗战 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B.淞沪会战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

15.

毛泽东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性质B.实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大转移
C.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D.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6.

1934年7月15日,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宣言提出:武装全国民众,组织义勇军与游击队,直接参与抗日战争,积极支援东北义勇军; 普遍组织民众反日团体 吸收广大的群众,不分男女老幼、宗教信仰、政治派别到反日团体中来 。该宣言(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明确东北为战略转移的目标C.导致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D.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17.

如图中 历史在这里拐弯 是指从此(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B.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D.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18.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如图哪一事件之后(  ) 

19.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指出 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0.

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得知某战役胜利的消息时,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1.

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

A.进行了土地改革B.进行了三大改造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召开了中共八大

22.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其中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海选 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上,周恩来说: 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而不在于我们必须多占一些地方。 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  )

A.另起炉灶 政策B.一边倒 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 方针

24.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5.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纪念日。澳门的回归践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一国两制 构想D.九二共识

二、材料阅读

26.

经济关系的变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4分)
(2)模仿下面的示例,简介两税法。(7分)

示例:租庸调制

唐初实行的赋税制度。规定凡是均田人户,均按丁承担定额的租调,并负担一定的徭役。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租庸调制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两税法

材料二
这个大文人(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它能够考虑到 青苗法 ,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 免役法 ,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

——摘编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课堂》

(3)据材料二并从变法的积极作用角度说明王安石 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 。(6分)

27.

近代中国人民为寻求国家出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的侵华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为了捍卫民族主权,解除民族危机,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开始了漫长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斗争,在关乎民族发展存亡的时刻,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开始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以怎样的方式开始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要求:各举一例即可)。(6分)
材料二

诗词、对联见证历史

序号

内容

A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B

开天辟地破鸿蒙,扶得倾危万代功

C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2)根据材料二指出A.B.C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10分)

2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1952年11月25日青海省颁发的土地房屋所有证

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关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规定。
(1)作为实物史料,材料一印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事件分别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分)
材料三
80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3)材料三中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指的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其有何 不变 ?(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