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9.2021届北京市延庆区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209

一、单选题

1.

在距今约1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动物骨头残骸、栽培水稻的谷壳和陶器。在距今约9000年的西亚地区遗址中发现了大麦、小麦、驯养的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村落遗迹。据此可以推断(  )

A.人类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B.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定居状态C.这些地区最早出现了贫富分化D.社会分工扩大和早期国家出现

2.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这说明(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了B.佛教文化成为中原文化主流C.汉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D.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3.

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设置不断变化。以下对历朝历代中枢机构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丞相府是行政中枢,丞相为三公之一,是主要的辅佐大臣
②中枢机构变成皇帝直接统领的三个机构,同在政事堂议事
③中央常规中枢机构削弱,决策活动转移到皇帝亲信的臣僚
④废丞相,选文官协助处理奏章等,逐渐成为实际中枢机构

A.①②秦朝、汉朝B.③④汉朝、唐朝C.②④唐朝、明朝D.②③秦朝、明朝

4.

下表为北宋到元朝南北方人口数量变化统计表:从这一统计表中能够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年代

全国人口万人

南方人口占比

北方人口占比

太平兴国五年980

35412

567

431

元丰元年1078

90872

626

374

崇宁元年1102

98927

641

359

13世纪初南宋中期

124400

648

352

元至元廿八年1291

67152

851

149

①长期战乱造成人口死亡流散   ②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经济落后   ③北方农业生产逐渐衰落消亡   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最终完成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

《元史·地理志》载: 汉梗于北,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 羁縻 意为松散的管辖),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说明元代(  )
①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②实行民族差别对待政策   ③延续羁縻实行民族平等   ④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与这一现象有关系的是(  )
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④受西方文化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

洋务运动期间,奕䜣批评洋匠说: 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饷,往往派华匠造一器,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而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这表明(  )

A.华匠技术不精,消极怠工B.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对华匠不满C.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D.华匠对西方新式技术掌握太慢

8.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提到: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各界群众也疾呼: 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 上述言论发表的背景是(  )

A.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C.日本侵华制造华北事变D.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9.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民族英雄和劳动模范。下列按照出现的时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铁人王进喜      ②保卫四行仓库谢晋元       ③志愿军英雄杨根思   ④林则徐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

10.

右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1.

下图是距今约2700年的陶壶。壶上图案展现了古希腊重装步兵交战的场景。重装步兵主要由古希腊中等以上家庭能自备武装参军作战的公民构成,成为保卫城邦的主力,他们据此要求相应的政治权利。古希腊公民即是士兵,也是土地所有者。他们承担保卫城邦的责任,掌握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古代希腊的公民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②古希腊手工业当时以陶器制造为主
③古代希腊公民有一定的财产和责任   ④重装步兵有助于希腊走向民主政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2.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英国妇女有了选举权,基本实现了普选

B

卢梭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的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充分体现出社会契约,分权制衡的思想

C

推翻幕府统治后,日本明治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政策,仿效西方制定宪法

反映了日本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D

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

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3.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写道:应当说我们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 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这说明列宁认为(  )

A.这是适应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B.这个政策可以适合任何一个国家C.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苏联靠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

14.

1970年,尼克松总统在《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中指出: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这个计划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并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这个声明可以看出(  )

A.政府要停止对穷人的援助B.政府适时对福利政策进行调整C.福利政策遭到全社会抵制D.家庭援助计划只针对失业家庭

15.

科技的发展 缩短 了人类的空间距离。下列科技成果能够直接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  ) 

①瓦特蒸汽机      ②1876年贝尔电话机     ③1905年爱因斯坦相对论        ④互联网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二、材料阅读

16.

汉代农耕(10分)
材料一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上图为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墓室画像石拓片。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情景。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摘编自东汉农学家崔寔《政论》

(1)对比分析 东汉画像石 与崔寔《政论》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4分)
(2)指出上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价值。(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国家认同主要发生在官僚群体和读书人中间。国家认同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专制君主的忠诚,聚焦于某一姓的君主系统的王朝。
随着西方入侵,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孙中山等人提出 中华民族 的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 五族共和 理论。随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运动的推进, 中华民族 中国 国民 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统一,使得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国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在知识界掀起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 的大讨论,傅斯年指出 中华民族是整个的 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这一时期,知识界、政界甚至全民的参与使国家认同得到全面推进。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认同,开启了国家认同的新篇章,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朝鲜战争、苏联屯兵边境,极大的战争威胁与边疆局部冲突都成为国家认同提升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成效显著,社会开放,国家认同感迅速提升。近年来, 中国崛起 振奋人心, 中国 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也强化了国家认同。

——摘编自贺东航等《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国家认同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国家认同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国家认同发展的意义。(12分)

18.

法国沙龙文化(12分)
沙龙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社会史。广义来说,沙龙(salon) 是以谈话(conversation) 为主,由一位沙龙女主人(Saloniere) 来聚集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生活圈子的文人雅士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人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文化作为当时西欧上流社会的一种贵族精英文化,发展历经两个世纪,对法国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17世纪初的朗布依埃沙龙享有 优雅社会摇篮 的美誉。因其在装饰为蓝色的客厅纳客,而以 蓝色沙龙 著称。蓝厅中的言谈和娱乐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享有荣耀的不是权位,而是天才,学识和风度。许多闻名世界的大作家都将蓝厅作为他们作品的首发地,例如高乃伊的大多数戏剧作品都在此朗诵过,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摘编自曹丹丹《沙龙文化在中法两国发展的对比性分析》

材料二
就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是法国的欧洲。这一时期,处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在思想领域各种观念冲突激荡,思想活跃非凡,人们冲破封建宗教道德牢笼,人性获得解放。这一世纪的沙龙更为开放和活跃,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丝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治沙龙等。沙龙社交谈话涉及的领域也更广泛。 沙龙到了十八世纪逐渐由教育与教化的作用、文学性的讨论,转化为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中心。

——摘编自郭莹莹《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入黯淡时期,直至19世纪时,沙龙才又活跃起来,例如瑞卡米耶夫人和吉哈丹小姐的沙龙,在这些沙龙里,浪漫主义逐渐成形。接着,沙龙文化渐被文学咖啡馆取代,直至20世纪初销声匿迹。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任意写出两个可能出现在沙龙的与法国有关的具体话题。(2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以 沙龙的历史是一部文化史 为主题,对17-19世纪法国沙龙的发展状况进行说明。(10分)

19.

清朝邮驿 (9分)
材料一
清朝以前 负责传递公文, 驿 负责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 驿 分离。清初对邮驿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由兵部车驾司掌管全国邮驿,各省按察使兼管本省邮驿;《大清律例》的 邮驿律 对邮驿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裁驿丞,归州县 驿 合并;改民间差马出夫支应驿站为官养官应;在无驿的州县普遍设立 县递 ;在东北、西北、西藏等边疆地区开通驿路,设立驿站。清朝邮驿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全国设有驿站1970处,急递铺约14000处。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清政府每年花费在邮驿的经费高达300万两白银,由地方随地粮税征收,邮驿之役繁重, 而竞为地方官之利薮 ,邮驿效率低下。邮差也以驿官自居,随意征调民夫民车, 拦截过往车辆,驱车径去,借端婪索 。嘉庆、道光年间,富庶的江浙地区转递民间信件的 民信局 发展,不仅遍及国内各大商埠,还扩展到东南亚、澳大利亚、檀香山等华侨聚居地带。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通商口岸设立 客邮 。之后,法、美等国也纷纷效仿,不断向内地甚至新疆、云南、西藏等地扩张。客邮最多时有五六百处,甚至从事鸦片、珠宝等走私活动, 其益甚宏,轻而易举 。清末,近代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出现,使得邮驿传递公文与接待官员的重要性日渐丧失。1896年,光绪帝颁布上谕, 饬即成立全国邮政,委由赫德主持 ,海关主持下的大清邮政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的产生。1912年5月,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国邮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朝邮驿的发展和演变。(9 分)

20.

人口跨区域的转移史(12分)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生齿日重,地狭人稠 。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 下南洋 。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 契约劳工 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 苦力贸易 。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材料二

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路线图

(1)读上图,分别指出欧洲与亚洲人口跨地域转移到哪些地区?(4分)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欧亚人口转移不同方向的历史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