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作者、著作
|
世界史书写视角
|
1902年
|
梁启超
《新史学》
|
呼吁国人研究世界史以了解中国在今日世界之中的位置;提倡用代表西方成功经验的进化思想来重写中国历史。
|
1934年
|
何炳松
《外国史》
|
反对“欧洲中心论”,认为“欧洲和中国固然为东西两洋文化的重心,不可忽视,但亦不宜偏重。”
|
1949年4月
|
周谷城
《世界通史》
|
“欧洲通史并非世界通史之中心”;“不能忽视亚洲及欧亚之间的活动”;应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更迭理论来划分世界历史的时代。
|
1962年
|
周一良、吴于廑
《世界通史》
|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整个世界从人类的起源到一战结束的历史。但受苏联世界通史模式影响。
|
1994年
|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
|
突破了苏联世界通史模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构世界史的宏观体系,考察世界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
|
2004年
|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
通过全球视角将各文明的纵向发展与横向交流进行勾勒,强调各文明的发展、交流、共存,揭示世界的多样统一。
|
2010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
展示了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见解,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构建中国的世界史话语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