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6.2014届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151

一、单选题

1.

一些史学家常称唐朝为 李朝 、宋朝为 赵宋 ,那么被称为 元魏 的是(  )

A.战国时期的魏国B.北魏C.三国时期的魏国D.元朝

2.

西汉初年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促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是(  )

A.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C.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D.国家置市易司,笼制百货

3.

宋初,中书省长官 中书舍人 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 知制浩 (或临时差遣的 权知制浩 )负责起草。这一变化(  )

A.精简了官僚机构B.理顺了职官权责C.削弱了宰辅权力D.提高了行政效率

4.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 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 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

A.评议国政是非B.宣扬理学道统C.培养科技人才D.引导地方风俗

5.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

A.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B.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C.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D.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6.

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 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
①获奖文章大多持有君主立宪论 ②应征文章大多数持有君主立宪论
③征文评选者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④当时的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

国民党曾经盛赞共产国际和苏联 团结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人民,领导着他们为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而进行斗争 。国民党此举意在争取苏联(  )

A.支持国民革命B.协助收回东北主权C.援助抗日战争D.制衡美国全球霸权

8.

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表1所示的数据变化(  )

表1    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B.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C.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D.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

9.

他们的著作中透露出我们现在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即使是奴役中的平等也行。一切妨碍他们理想目标的东西都应该被消灭。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私人权利,只存在公众利益。 他们 的政治倾向最为接近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

A.君主立宪派B.吉伦特派C.雅各宾派D.热月党人

10.

图1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

A.对教权主义的眷恋B.对浪漫主义的抵制C.对蒙昧主义的肯定D.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11.

曾经有人向拿破仑推销一项新技术发明,以便渡海作战,攻入英伦三岛,扫除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但未被拿破仑采纳。这一新技术发明应当是(  )

A.蒸汽轮船B.电报C.望远镜D.飞机

12.

图2所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成员国。他们正在就取消关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环境等议题进行谈判,有望于2014年4月达成最终协定。这一组织(  )

①涵盖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与APEC区域有所重叠
③将消除国际间的贸易纠纷  ④将使参与各国同等获益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二、材料阅读

13.

(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分)。
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10分)。
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

——(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6分)。

14.

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天工作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以上的工人。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

——(据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

材料二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2分),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4分),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