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2.2021届四川省攀枝花市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6 浏览数:259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政府设司市进行管理。下设辨别货物真假的 胥师 ,掌管物价的 贾师 ,制发买卖契券的 质人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商业发展践行契约精神B.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C.重农抑商政策已然形成D.限制个体商户经商行为

2.

读图6、图7,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战国七雄在汉初基本复国B.秦朝地方行政制度被废除C.汉初无为使国家再次分裂D.汉初建制受历史传统影响

3.

秦始皇使得篆书成为正统,后来又出现了书写简便的隶书;唐宋书法家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艺术性这一 因子 ,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这反映出书法艺术(  )

A.促成了文字的统一B.推动了文字的简化C.呈现出高雅化趋势D.受制于皇帝的喜好

4.

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 族正 家长 ,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宗族组织纳入官府轨道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弱化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

5.

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相关日本人参与编写和审订。该教科书浓厚的 日本元素 表明(  )

A.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B.日本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C.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D.君主立宪已成为民众的共同选择

6.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将唯物史观贯彻到史学研究中,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分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构建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得到传播B.历史研究成为民国时期的显学C.中国的史学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D.学术研究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

7.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21日宋美龄广播了蒋介石的《告印度人民书》英文稿。文中说,中印两国人民命运相同,因此应并肩作战。他同时要求英国能够 不待印度人民有任何的要求,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 ,使他们能发挥精神和物质无限之伟力。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反映了(  )

A.抗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英、印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远东事务引起国际社会关注D.中印对日作战已经转入反攻

8.

下表是1949—1990年中国扫盲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全国人口总数万人

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

文盲率%

1949

54167

8000

1964

72397

23327

3810

1982

103188

23582

2281

1990

114333

18003

1588

A.倾导致 文革 后教育受挫B.义务教育使文盲率快速下降C.制度变迁影响教育普及程度D.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教育发展

9.

关于 ,早期的文书契约规定只有当事人合意的内容载入各自的家庭收支簿并取得债务人的认同后,方为有效。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成立契约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这反映了罗马法(  )

A.形式主义已经消失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权C.具有广泛的适用性D.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10.

甘蔗的种植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在中世纪蔗糖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造成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设施的完善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贸易便捷C.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D.工业革命提高民众消费水平

11.

有学者认为: “(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饰统治,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 该学者意图(  )

A.说明法国没有民主政治的基础B.强调坚定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C.揭示法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改造

12.

1819 年,职员马卡洛代表联邦银行拒绝向马里兰州纳税而被地方法院罚款,他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法官马歇尔从宪法起源和本质出发,指出联邦银行是国会立法批准的国家机构,州对其没有管辖权,判决马里兰州不能向联邦银行征税。上述司法案例表明(  )

A.国会立法受到最高法院制约B.美国州政府不再拥有征税权C.联邦政府与各州权力相互制衡D.最高法院拥有解释宪法的权威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早期,英国工厂对于失去土地的 自由劳动者 并没有吸引力,工作条件恶劣、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等使农民宁愿乞讨或等待政府救济而不愿到工厂做工。工业革命中后期,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保证工资、普及中学教育等,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相对容易。19世纪上半叶,英国离开土地的农民每10年为20余万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而非农业部门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兴起,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领域。由于失地农民的压力,英国政府主张将有劳动能力的贫民移民海外,1846—1850年英国每年向殖民地移民19.9万人。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840年后,沿海一带 自有船厂,趋工若鹜,仰食者不下万家 。在上海,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游民比比皆是,有的以酬赏为生,有的以欺骗谋食,有的与乞丐为伍。在京师食力、食技之客民 不下数十万 。据《农情报告》1915年的调查资料,农民以城市为迁徙目标的占总数的59.1%,东南沿海的许多破产农民、小手工业者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相率渡海到外洋谋生。

——摘编自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等

材料三

时间

人口迁移方向

人数

目的

19501969年底

上海外迁

13773

支援外地建设

19541956年底

黑龙江北大荒

37

垦荒

19541957年底

新疆建设兵团

31

屯垦戍边

——整理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中国在近代人口迁移上的异同。 (13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 人的发现 并不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新的开始。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人类在摆脱旧世界的束缚和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给人类自身提出新的问题。人类在接受新挑战的同时,必将把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更新更高的水平。当代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不是意大利式的文艺复兴,而是,重新建立起对于道德、宗教、习俗、共同体生活的尊重,建立起平衡欲望与规则的道德秩序、平衡个人与社团的社会秩序以及新型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人文精神的反思 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颁布《分异令》,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同时也使原本束缚力就不强的宗法血缘关系进一步被荡涤。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再次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即父与子、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并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即使父母健在,儿子也可依法从父母处取得一份家产,一改过去在家族财产继承方面只有嫡长子才能享有继承权的状况。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商鞅在谈及治秦策略时说: 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行《分异令》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推行《分异令》的意义。(9分)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朱沛文,字少廉,清咸丰光绪年间广东南海县人,是公认的中西医汇通四大家之一。他出身中医世家,且亲眼目睹西洋医学在西医集中地区广州的种种实情。1892年,他著成《华洋脏象约纂》一书,一定程度回应了当时社会的中西医之争。在 脾脏体用说 里,他认为中西医有共同之处, 经西医阐发,道理更清楚。但脾与胃互为表里, 行津液, 荫四傍等,中说详备正确,而西说则无。 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 。针对前人在论述脏腑上的疏漏,朱氏认为: 未尽足征……以未亲验脏腑耳 ,必须以亲验为实,而不能空谈名理。 夫人之所以生既赖饮食之供养,尤隐赖阴阳二气之运行 ,其认识较历代医学家有新见,与现代生理学有关神经体液调节功能似有暗合。朱沛文谆谆告诫学医者, 一定要 先读书以培其根抵 ,在其影响下,培养了一批治学严谨、博览精研的医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沛文在医学上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沛文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