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2021届安徽省合肥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595

一、单选题

1.

以下是有关文献中关于神农氏的神话传说,据此可推知(  )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贏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淮南子》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A.神农氏所处时代已有了原始农业B.神话传说不能反映历史的真相C.抵御疾病毒伤是先民的首要任务D.人们开始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

2.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了一批西汉永始四年前后的简牍,其中向朝廷汇报的《集簿》涵盖了东海郡的行政建置、吏员配备、农业经济、民政、财政等。这反映出西汉(  )

A.尚未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B.政府具有很高的行政效率C.比较重视对地方官的管理D.封建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

3.

邓晓南认为 北宋中期 精英 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其政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与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具有综合型特征,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 。这批新型士人的出现(  )

A.促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B.使儒学成为了官方哲学C.加速了门阀世族的衰落D.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展

4.

廷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重要方式。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该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B.体现出了一定的民主精神C.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D.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特征

5.

鸦片战争期间,姚莹认为 此时夷务关重,制造大号战船,实为要著 ,并建议 造大舰必先储费,工价非倍于常例不可。而造船之人,又必习知洋面攻战者亲督之,乃能有用……庶可制敌取胜 。据此可知姚莹(  )

A.为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源泉B.意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C.预见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6.

在陈嘉庚公司发布的不少广告中,都印有其注册商标,中间位置为一醒目的粗体毛笔汉字 。1927年,陈嘉庚公司研制出当时中国未生产的汽车内外胎,其设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轮胎花纹使用 字串联起来,围绕轮胎一圈。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广告成为新的营销手段B.民族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C.陈嘉庚浓厚的爱国情怀D.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7.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1941年5月1日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标志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C.反映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D.说明党对工作重心的调整

8.

下图反映了2001年和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A.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B.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C.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影响

9.

下表反映外邦人获得罗马市民权的方式。据此可知,外邦人获得市民权(  )

时间

内容

公元前123

《阿奎流斯法》规定:凡外邦人告发罗马官吏的贪污受贿而使之定罪的,可奖赏告发者以罗马市民资格。

公元前46

凯撒授予外邦医生和教授哲学、逻辑学的教师罗马市民权。

99年前后

罗马皇帝图拉真规定:如果某拉丁人至少使用其财产的一半在罗马城中建造了一所房子,则取得罗马市民权。

A.必须具有较强经济实力B.适应了罗马社会发展的需要C.标志罗马法体系的完备D.是罗马政体改变的必然结果

10.

非洲史学家卡尼认为,黑人奴隶在遭受奴役的同时,还将包括水稻播种、耕作以及碾米在内的整套农业知识体系从非洲传播至美洲,促进了17世纪美洲低地地区以水稻为基础的种植园体系的建立,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一认识主要(  )

A.控诉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说明黑人对美洲文明作出了贡献D.揭示了美洲种植园经济产生的根源

11.

卢梭在《新爱洛伊丝》中说, 巴黎这个所谓的审美观最强的城市也许是世界上最没有审美能力的城市,因为人们在这里为取悦别人而费尽心机,反而损害了自己真正的美 。其意在(  )

A.抵制城市生活B.推崇人性之美C.倡导民主平等D.反思工业文明

12.

1975年,参加不结盟运动部长会议的与会首脑们满意地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使联合国焕发新春,现在的联合国再也不是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势力这样少数群体所肆意地控制。这一认识主要缘于(  )

A.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确立B.资本主义 滞胀 危机C.联合国宗旨已发生改变D.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管子·治国》指出: 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他主张对陷入困境的弱势群体提供直接救助,一种是以借贷方式提供生产援助,还有一种是以无偿方式提供生活救助。管仲主张国家建设储备粮库,蓄积一定数量的粮食等物资,一旦民众遇到饥荒,可以及时供给充足的资源予以赈济救助。平抑物价是管仲提出的一种具有保护性质的扶贫举措,主张政府利用财政力量和价格手段调节供求、平衡物价,特别是在灾荒时候,政府要通过平抑粮食价格以保障灾民生活。政府在粮价便宜时买进粮食,增加粮食储备,防止富商大贾借机盘剥百姓;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益来增加收入、抚恤贫困。管仲的扶贫思想是对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的总结,对中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楚子轩《管子扶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把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途径,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使人摆脱贫困,还要使人提高发展能力,融入社会。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扶贫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韩保江《决定大国兴起的五种动力》整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择五大动力中一个或多个动力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重视史学、重视历史教学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清政府于1902年至1904年制订颁布了壬寅、癸卯学制和课程章程,明确规定各级学堂都要开设历史课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广开学校,近代意义的历史教科书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起初 各书局盛行翻译东文书籍 ,不久人们就发现这些翻译的历史教科书 完全按日人语气及日本材料 ,不太合用,需要改编。1903年,丁宝书编写了《蒙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以我国人述我国事 。1904年至1906年,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在编纂方法上,根据考古学成就,运用西方社会进化史观,分上古、中古、近古三大阶段叙述中国历史;在教学内容上,它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或历代王朝的系年,而是兼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个方面;在编写体裁上,作者采用篇章节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演变更替,使读者能对历史发展线索一目了然。中国人自编的历史教科书,最初都是旧式的环简页线装本,1903年,商务印书馆从日本引进资本、招聘编辑顾问和印刷专家,促使历史教科书由旧式线装改为新式洋装。

——摘编自马执斌《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化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历史教材发展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简述20世纪初中国历史教材发展的趋势。(8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8世纪,南极洲在迎来了人类的脚步后,因其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神秘的探险圣地和理想的科研场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迎来了人类新的争端。在20世纪前半期,南极洲始终处于各国对其领土主权要求的争端中。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际惯例,都不能对南极洲主权的特殊情况做出解释。尤其在美苏两极格局的世界形势下,两国在南极洲的对抗性竞争行为,加之核武器的巨大威力,正在把南极洲变成一个国际竞争的新舞台,令人不寒而栗,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解决南极领土争端便提上了日程。经过激烈的多轮谈判,1959年12月1日,南极会议各国签署了《南极条约》,1961年正式生效。《南极条约》的签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倡导的冻结主权,搁置争议,发展科考,维护和平,使南极的争端暂告结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南极洲的和平利用与科考发展的机会,也将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摘编自胡德坤、唐静瑶《南极领土争端与<南极条约>的缔结》

(1)根据材料,概括《南极条约》签订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极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董必武(1886—1975年),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4年,他东渡日本,在私立大学法律科学习,接受了比较全面的西方法律制度和学说的教育。192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学说。回国后,董必武到中央苏区领导司法工作,查办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案件。1948年9月,他当选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在此期间,领导制定颁布了200多项法令、法规、训令、通则等,在新生政权依法行政方面做了诸多开创性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担任政法委员会主任,参与1954年《宪法》的起草工作。同时他还致函政务院并转毛泽东主席,提出筹备建立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请示学校校务委员会的任命名单,最终政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央政法干部学校。1956年,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董必武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法学家。

——摘编自王均伟《董必武法治思想的形成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董必武对我国法制建设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必武为我国法制建设做出贡献的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