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5.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179

一、单选题

1.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见,秦的统治(  )

A.兼采儒家思想B.专任法家之术C.杂糅阴阳学说D.奉行无为而治

2.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发起关于 祭祀之礼 的讨论。太和十九年,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 为文献支撑,取消了北魏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之后,这一祭祀制度在北朝得到了继承。这一举措 (  )
①放弃了对鲜卑族崇拜天神的祭祀   ②是孝文帝推行汉族礼仪制度的表现   ③是依据周礼进行的政治文化改革   ④有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

北宋时,杭州沈二郎经坊广告语写道: 本铺将古本《莲经》(佛教经典) 一一点句,请名师校正重刊。选拣道山场抄造细白上等纸札,志诚印造。见住杭州大街棚前南钞库相对沈二郎经坊新雕印行。望四远主顾, 寻认本铺牌额 。由此可知宋朝 (  )
①佛教思想在社会上传播   ②商品生产追求质量保障   ③商业经营注重营销宣传   ④活字印刷技术普遍应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

元朝时期,忽必烈下诏,命郭守敬组织天文测量。这次测量在全国设27个观测点,历经4年,取得了精确的数据。郭守敬亲临观测,编制出新历法。忽必烈按 敬授民时 的古语将其命名为《授时历》,在全国正式颁行。《授时历》的编制与颁行 (  )
①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②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推动了全国统一局面形成   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

鲁迅称《红楼梦》 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闻,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红楼梦》 (  )
①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②是中国长篇讽刺小说开山之作   ③是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④抨击封建制度,揭露社会积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

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知识梳理,他所学习的内容主题应该是(  )

◆ 维新思想的传播

◆ 晚清的立宪运动

◆ 风起云涌的反洋教运动

◆ 前仆后继的反清武装起义

A.瓜分中国的狂潮B.国家出路的探索C.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D.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

7.

从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人民军队 (  )

1927

毛泽东对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正式建立党代表制度。在军中设党代表,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负责思想政治工作

1928

改党代表制度为政治委员制度

1929

通过《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1930

中央军委颁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

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②重视制度建设   ③注重加强党的领导   ④注重军民融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

以下是几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照片,请将其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  )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

9.

14世纪中叶, 黑死病 席卷欧洲,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无利可图,很多封建主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因大批拉丁语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了拉丁语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提高。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上述现象反映出14世纪中叶的欧洲 (  )
①理性主义思潮出现   ②民族国家形成   ③公共卫生事业进步   ④经营方式转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0.

哥伦布《航海日记》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史料 (  )
①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②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③可用于研究非洲大陆的殖民史   ④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1.

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 材料体现的主张是(  )

A.人民主权B.人非工具C.天赋人权D.三权分立

12.

传统的英国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家庭体积庞大。18世纪后期,工人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英国家庭由定居到经常迁徙B.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C.女性已经摆脱对男性的依附D.工业革命增强家庭成员独立意识

13.

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重要经济政策,列宁说它曾对农民做了让步。对 让步 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收地主的土地全部交给农民所有B.允许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C.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D.建立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14.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确立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

B

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占46%,贷款修筑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

1935年,美国成立工程振兴局。在19351943年间,该局雇佣了近330万人,共主办25万个工程项目,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项目

刺激生产和消费,缓和了劳资矛盾

D

1956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有利于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5.

武王伐纣(10分)
材料一

出处

内容

《史记·周本纪》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

《尚书·武成》

甲子日昧爽黎明……会于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通·礼乐》

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

材料二
下图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 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 甲子 岁星 (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参照《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日)。
(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 武王伐纣 这一历史事件。(6分)
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2)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 武王伐纣 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4分)

16.

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12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它集中反映民族的禀赋、个性与气质,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初以 国魂 来指代 民族精神 。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 爱国心与自爱心 ,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 这一时期, 国粹、立国精神、国族精神 等词语也曾被用来表示 民族精神 这一概念。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从公德、进取、权利、自由等方面论证民族精神应该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近代国民意识的 新民 ,达到 重塑国魂 的目的。1904年《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民族精神论》一文,是目前所见最早以 民族精神 为题的文章,作者将民族精神的发挥与民族的兴衰相联系,迫切盼望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1912年,梁启超提出 国性 的概念。把语言、文字、思想等代表民族文化的 国性 视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 民族精神 。严复强调忠孝节义 实为国民之特性 ,为立国精神之所恃。其主张被企图复辟帝制的当政者所利用,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的猛烈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民主、科学、自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界提出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复兴民族文化与发扬民族精神密不可分,论证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抵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根本特性,并将发扬民族精神直接与动员民众抗战热情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民族精神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根据材料,请对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历程进行解读。(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政治治理与民主模式探索(14分)
材料
民主,是指人民的政权和按照人民的意愿进行的治理,它是关于国家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制度。在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发展进程和具体内容既具有共性的一面,包含着普适精神价值和基本原则规定;又具有特性的一面,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表现样态。民主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概括材料中体现的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从中任选一个,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阐释。(14分)

四、材料阅读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9分)
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进行课题探究,以下是他们收集整理的一部分信息:

依据该研究小组搜集的信息,概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加以分析。(9分)要求:概括特征要多角度,分析要史实充分。

19.

饮食文化(10分)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 冢(大)宰 为百官之长。因为 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 调和 五味那样的本领,故 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 肉食者 平民称 蔬食者 藿食者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 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 家事 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