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6.2021届山西省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760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 铸刑鼎 ,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不久后晋国赵鞅也 铸刑鼎 。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成文法在社会上得到了普及B.礼乐制的教化功能日益加强C.政治制度即将发生深刻变革D.宗法制度的影响力日渐消亡

2.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后与太子, 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官僚士大夫响应皇帝的号召,上疏言事和讨论政事时竞相引经据典。这表明当时(  )

A.儒家经典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B.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C.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D.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得到缓解

3.

唐代及五代的科举考试存在 台阁近臣 向考官推荐有才学之人的 公荐制度 ,以及考生向考官递交以前的考试成绩作为参考的 公卷制度 。宋代彻底废除了 公荐 公卷 制度,并规定推荐者要治罪。这表明宋代(  )

A.科举考试制度逐步走向僵化B.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得到强化C.科举制度产生新的官场腐败D.选拔官员的手段越来越单一

4.

清代前期,在台湾、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疆屯垦区、西南及南方丘陵山地区等地,灌溉水利有较为显著的发展。这一发展(  )

A.有效控制水涝灾害的发生B.基本解决了清代人地矛盾C.与当时的农业垦殖相对应D.使农业成为边疆的主产业

5.

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制定了《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上海租界地出现了类似西方自治政府的市政机关,租界制度形成。1864年,英国公使致各领事书中说, 租界地与英国政府,并不容许其(指领事)管辖该地,该地仍属于中国之主权 。据此可知(  )

A.租界制度的施行缺乏条约依据B.英国遵守与中国签订的条约C.英法美在中国的利益达到平衡D.清政府力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6.

1921年初,北京电车公司成立。该公司在筹建过程中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京师总商会认为 京师并非通商口岸,而民房、商店又栉比繁多,若势必兴办,定需拆毁民房 ,使多数商家蒙受损失, 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反映出(  )

A.城市建设损害了市民的利益B.城市近代化与旧观念的冲突C.旧的商会组织阻碍社会进步D.北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

7.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部队、农村、工厂,奔赴前线,出现了大量反映工农兵战斗生活的作品,如群众喜爱的新秧歌《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等。这些文艺成就(  )

A.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方向B.歌颂了工农武装割据政权C.反映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体现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8.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  )

A.是基于中国外部环境的好转B.解决了中西方关系的难题C.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成为 一五 计划的指导思想

9.

雅典公民大会的组织程序和决策过程是,先由公民个人向五百人议事会提出议案和草案,议事会经过讨论后投票决定将哪些议案和草案提交公民大会,在公民大会上进行辩论,之后投票决定。其中提案人多来自富有家庭。这反映了雅典(  )

A.实现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地位平等B.精英政治和平民政治的有机结合C.民主政治受到社会精英阶层操纵D.民主程序有效地避免了决策失误

10.

1580—1640年,伦敦剧院上演了逾2000种不同的剧目,主要类型是浪漫剧和情景剧。这一时期,超过300名剧作家创作出足够多的作品,能使100家剧团持续在伦敦表演或者在外地城市巡演。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宗教改革运动不断深入发展B.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近代文化艺术流派基本形成D.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已成熟

11.

19世纪80年代,法国共和派在取得参众两院优势后,对1875年宪法进行修改,规定:如众议院被解散,新的众议院必须在两个月内选出,之后10日内开会;参议院的组织法不再具有宪法效力,终身议员制被取消。这些规定(  )

A.彻底废除了君主制度B.加强了对政府的监督C.削弱了众议院的权力D.旨在防止独裁的出现

12.

下表反映了拉丁美洲1950—1998年商品出口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19501973

19731998

阿根廷

31

67

巴西

47

67

智利

24

91

墨西哥

43

60

拉丁美洲合计

37

71

A.说明拉美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B.体现了拉美采取贸易保护政策C.反映出拉美地区经济高速发展D.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在农村,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村社队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实行并逐步完善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3年底,全国有98%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
城市初期的改革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润留成,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1984年后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成为改革的方向;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初步建立以税收、利率为杠杆调节市场的机制等。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已由温饱走向小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更具活力。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1964—1982年),实施新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恢复集中领导的部门管理制,并兼顾地区管理的原则;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支持发展个人副业等。这些改革曾短期出现一定成效,但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仍取排斥态度,同时又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进入80年代经济继续滑坡。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提出了 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规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等。但是, 加速战略 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经济改革的相似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史的进程往往突破王朝界域,有着自身的发展序列,故中国文化史分期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冲决王朝藩篱,按文化自身演变的阶段性作出分期。同时,中国文化的进程,日益广泛、渐趋深刻地与外城文化发生互动。根据以上判断,可将中国文化史做如下分期:
第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经典之经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
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第六,东西方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选择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近代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春秋时期,军队的最高领导者是各国的国君,他有统率、指挥、命将权。这一时期没有常备军,专门的武官系统还没有形成,基本上还是文武不分制。军队的兵种主要有车兵和步兵,骑兵在一些诸侯国也出现。南方的楚、吴、越有水师,也称 舟师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一是人数多,二是常备军已形成。 将门有将、相门有相 是当时文武分职的反映。将的任免权和军队的调动权都在国王手中。各国的常备军是军队的中坚。郡县征兵制是一种 耕战 兵役制,耕战相结合。各国军队以步兵为主力,骑兵的作用增大,战车的作用下降。水军在南方各国普遍建立,甚至秦国都建立了专门的水师。凡编户之民皆要服兵役,并参加战争,若战争需要,女子亦得服兵役。战国时期各国军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并规定了奖惩条例,如商鞅在秦国制定的二十等爵,就是对有战功者的奖励制度,对逃避兵役的要加以惩罚。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军事制度的变革。(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军事制度变革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当时国际上三种不同的力量对这场战争采取三种不同的态度:德意实行直接的武装干涉;苏联和共产国际以及世界的民主力量坚决支持共和政府;英法美等西方民主国家实行所谓 不干涉政策 。意味深长的是,以上三个方面的每一方,都参加了由法国倡导、在伦敦建立的 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 ,共有27国签订了 不干涉 协定,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和军用物资,禁止西班牙所购买的武器过境,禁止派遣外国志愿人员赴西班牙。德意虽然也在 不干涉 协定上签字,但始终是公开和半公开地向西班牙派遣军队、运送军火。协定撇开了国际联盟,英法对德意等破坏协定的行为视而不见,不加谴责,对西班牙共和政府武器禁运却严格执行,毫不放松。1939年, 西班牙共和政府灭亡。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不干涉 协定签订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不干涉 协定。(9分)

17.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拓跋焘(408一452),鲜卑族,北魏太武帝。他率军征战,统一中国北方。他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他大量任用汉人,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记录。并下诏让鲜卑功臣 以爵归第 更举贤俊,以备百官 ,北魏政权中鲜卑贵族势力有所削弱,汉族地主势力有所增长。他下诏 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 宜宽徭役,与民休息 ,要求收税时 不得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他以道教为国教,又提倡儒学,建立了太学并祭祀孔子,下诏 宣文教 ,要求王公以下百官,其子弟都要到太学学习儒经。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溶、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实施了改革。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拓跋焘治国理政的举措。(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拓跋焘治国理政举措的历史意义。(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