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71.华中师大一附中2021年高考押题卷(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6 浏览数:299

一、单选题

1.

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  )

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

2.

长沙马王堆汉墓(约为文帝时期)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年表,采用 秦——张楚 的纪年顺序,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采用 秦楚之际 的纪年表述,但只把项羽列入帝王本纪,而把陈胜列入世家。东汉班固的《汉书》则将陈胜和项羽都统一编入列传之中。对此变迁的合理解释是(  )

A.史家对秦末史实的考证不断接近真实B.司马迁对农民起义军有着同情和认可C.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D.传统史学体例和编年方式逐渐规范化

3.

宋代人记述当时 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 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 。这反映了宋代(  )

A.思想控制不断强化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C.程朱理学影响广泛D.文化下移趋势显著

4.

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瀛环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这本书(  )

A.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B.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正式摆脱了传统的华夷观
C.对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D.是中国封建士大夫开眼看世界的世界地理著作

5.

下图是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的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诏书。这份诏书(  )

A.属于一手史料,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结束B.标志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C.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D.意味着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

6.

1928年,中共中央指出: 三民主义现在完全变成为反辛亥革命的旗帜。 到了1937年,中共 主张恢复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继续孙先生革命的精神 。这种转变表明(  )

A.中共对革命性质开始有了科学的论断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阶段走向了成熟C.中共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了政策D.孙中山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7.

对下表数据解读错误的是 (  )

年份

1978

1990

2008

产业结构GDP占比

农业

282

271

113

工业

479

413

486

服务业

239

316

401

分配关系占比

国家收入

339

215

141

企业收入

111

91

283

居民收入

55

694

576

城镇人口占比

城镇人口

179

264

457

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占比

公有制

100

815

693

非公有制

0

185

30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报告》

A.从产业结构来看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B.分配结构从平均分配转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城镇化进程加快促进城乡结构从城乡分割到实现城乡一体化D.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

奥林匹亚运动会创立于公元前776年,其项目有赛跑、铁饼、标枪、跳远、摔跤、五项全能、格斗、马赛等,但所有项目只有希腊人才能参加,非希腊人、奴隶、战俘、蛮族人都不能参加。据此可知,古奥运会(  )

A.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B.是希腊人民族认同感的载体C.促进了城邦政治的发展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9.

1800年以前,(到美洲的)白人移民中只有不到1/3是自己筹措路费的,那些实际为移民付款的人感兴趣的是利用移民的劳动创造输出。而美洲商品输出的增多,在无形中又降低了其他地区的人迁往美洲的移民费用。据此可知,当时(  )

A.殖民地的开发具有深刻的经济动因B.商贸活动是殖民美洲最主要的方式C.劳动力紧缺制约了美洲的经济发展D.移民费用是殖民扩张的一大障碍

10.

19世纪的欧洲音乐呈多元而丰富的发展态势。出现图中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各国(  )

A.各异的文化传统B.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意识形态的差异D.处于不同历史阶段

11.

新中间阶层是在传统的中产阶级之外又崛起的一个由中级官员、中级职员和第三产业的业主所组成的阶层。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时间

国家

新中间阶层人数

占就业人口比例

1950

美国

516

89%

1970

美国

1105

136%

1950

德国

144

66%

1970

德国

233

90%

A.经济政策调整推动社会结构变化B.第三产业发展促使社会阶层固化C.意识形态领域对峙影响人口结构D.知识经济兴起推动人口结构转型

二、材料阅读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棉花种植。《农书》记载,棉花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元以后,历代统治者积极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万历时,织工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 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 ,因而织出了高质量的棉布。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

——摘编自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二
棉花对于英国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到1856年,曼彻斯特商会准确地描述道,这个行业 在规模和效用上没有任何其他制造业可以比拟 。……英国成功的秘诀有双重因素。首先,英国制造商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纱线和布料上,在这方面他们无须面对其他地方技术不太先进的制造商的竞争。其次,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的市场。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生产的全部棉产品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
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或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或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这些土地都非常适宜棉花种植。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以来棉花逐渐成为主要纺织原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后棉花种植推广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棉花帝国的相同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棉花帝国崛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我校历史教研组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计纪念展板,并给学生们提供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紧要历史关头。在异常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清楚地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和办法,团结并带领人民前进。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里,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各族人民凝聚成万众一心的力量,朝着一个正确坚定的方向团结奋进,而不是各行其是,更不是四分五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党史大事记(部分)

根据以上材料的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党史上的任一阶段,为该活动中的某一块展板撰写一份设计报告。(表明设计主题及设计目的,列举展板内容;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在商业贸易中,牙商有沟通市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作用,被称为 商人中的商人 。但亦有垄断市场、操纵价格、欺行霸市、随意索取佣金的投机行为,阻滞了边区贸易。1938年9月,晋冀豫区党委在制定财经政策中,专门提出了 取消包税牙行,由自己办理(牙税)”。政策实施后,牙商实际上并未从市场上消失,纷纷转入地下。随着敌人的经济封锁加剧,根据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加强对敌经济斗争,根据地着重活跃商业贸易和恢复经济秩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地政府认识到取缔牙商,强调直接交易是不可能的,对经济恢复与建设亦是不利的。1942—1943年根据地制定的经济政策中不再含有取缔牙商的相关
内容,允许牙商向集市管理委员会登记后,凭证件在集市上交易。

——张彦台《取缔与改造: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牙商政策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抗日根据地的牙商政策。(6分)

1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后初期,美国在确定对华宣传内容之后,便开始了以威尔逊演讲为主要内容的对华宣传活动。1919年1月,在上海成立中美新通讯后,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每天向中国发送一组消息,并传送给中国报社。美国还充分利用密苏里新闻帮在中国的实力,向各地发布大量海报和画刊,除将威尔逊打造成民主、自由的标志外,还传送有关美国社会生活、工业的海报,对中国民众产生了很大吸引力。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代理人卡尔·克劳将威尔逊的演讲编辑成册,大量销售,天津大学还 曾要400本作为他们的教材 。克劳还利用传教士和国际公司,招募中国志愿者,利用他们业已存在的网络系统进行宣传,甚至将美国良好形象的宣传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最底层。

——摘编自王震《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对华宣传研究(1918—19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初期美国对华宣传的手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初期美国对华宣传的背景。(7分)

16.

[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价](15分)
材料
脱脱(1314—1356),元末政治家、军事家。脱脱从小喜欢汉文化、好书法,以 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 。元世祖忽必烈推行 汉化 以来,蒙古贵族就 汉化 还是抵制 汉化 问题的斗争一直很尖锐。许多蒙古贵族排斥汉人、废除科举,采取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脱脱通过发动一场政变,除掉了当时擅权并激起民愤的伯颜之后,进行了包括恢复科举、选儒臣、调整蒙古贵族内部关系、减轻百姓负担、整顿吏治、修编辽、金、宋 三史 更化 措施。但是,在他后来恢复丞相之位后,为了解决元廷财政危机,推行 开河变钞 ,即下令开凿黄河新河道和大量发行纸钞,成为元末红巾军起义的重要诱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脱脱 更化 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脱脱在元末的历史地位。(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