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0.2020—2021学年度北京市丰台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42 浏览数:253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遗址分布星罗棋布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2.

据《左传》记载,西周建立后,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种制度(  )

A.取消了贵族凭血缘获得的特权B.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维护了大一统国家的长治久安

3.

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助于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的是(  )

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焚烧诗书D.拆散大家庭

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日益活跃,其中主张 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韩非C.邹衍D.墨子

5.

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丞相B.设立御史大夫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

6.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

A.陈胜、吴广B.张角C.黄巢D.李自成

7.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为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势力所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 推恩令 B.推行均输平准C.设置刺史D.实行盐铁官营

8.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9.

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出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其中出现在唐朝时期的是 (  )
①文景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   ④康乾盛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0.

下图为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该史料有助于研究唐朝的(  )

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11.

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C.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12.

右侧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13.

下列属于辽、西夏和金统治措施共同点的是(  )

A.实行南北面官制度B.向宋王朝称臣纳贡C.实行猛安谋克制度D.学习中原王朝制度

14.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包括 (  )
①结束民族政权并立,实现统一   ②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③平等对待不同民族,促进交融   ④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

用以下两则史料进行互证,可以说明北宋开封城(  )

A.城市经济繁荣B.海外贸易发达C.纸币广泛流通D.水陆交通便利

16.

宋朝时期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这种状况反映了(  )

A.门第观念流行B.雇佣关系发展C.社会控制严密D.身份趋向平等

17.

南宋朱熹认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他所说的 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

A.自然法则B.天人感应C.历史规律D.伦理纲常

18.

明太祖朱元璋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分封制B.设立中朝C.废除宰相D.置军机处

19.

《明史·郑和传》记载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出于这种考虑,郑和下西洋 (  )
①宣示了明朝的天朝上国的地位   ②促进了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③加强了与亚非多国的政治联系   ④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清朝巩固疆域措施示意图的草图,其中④处应填写(  )

A.设置台湾府B.签订《尼布楚条约》C.设立伊犁将军D.派遣驻藏大臣

21.

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认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人将其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位思想家是(  )

A.王守仁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

2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以下图片中的历史著作,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

23.

下面是中国近代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据此推断,该条约是(  )

①割让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接受协定关税④开放五口通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4.

19世纪70年代,率军击溃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的爱国官员是(  )

A.林则徐B.左宗棠C.冯子材D.邓世昌

25.

下列对《马关条约》影响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引发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26.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27.

以下是某同学进行历史主题研学时查阅的资料内容,可概括出他的研学主题是(  )

《四洲志》《海国图志》

《资政新篇》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A.救亡图存的探索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民族危机的加剧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28.

中国近代某次事件之后,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 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9.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  )

A.民族、民权、民生B.民权、民族、民生C.民族、民生、民权D.民生、民权、民族

30.

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1.

下面列出的是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将笔记内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

1.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府院之争、护法运动

2.纺织厂、面粉厂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快速发展

3.创办《青年杂志》、拥护德先生赛先生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先进与落后同时并存C.革命潮流浩浩荡荡D.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

32.

下图为《新申报》发行的一期号外(局部),该号外报道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

3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学校如果组织游学活动参观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应去(  )
①上海   ②浙江嘉兴   ③井冈山   ④延安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34.

下列关于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帝国主义放松侵略B.革命统一战线推动C.军阀势力极为软弱D.红军战士英勇斗争

35.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对新道路描述准确的是(  )

A.发动城市暴动,建立工农政权B.服从共产国际,开展工人运动C.放手发动群众,建立联合政府D.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6.

抗日战争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取得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华民族实行了全民族抗战B.世界友好国家给予鼎力相助C.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D.中国在欧亚非战场勇猛出击

37.

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重大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下图所反映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38.

某班学生组织题为 新中国外交风云 的展览,以下能进入20世纪50年代展板内容的是 (  )
①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④尼克松访华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39.

制作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轴,空白方框内应该填写的是(  )

A.马克思主义B.列宁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40.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包括 (  )
一国两制 构想得以实施   ②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   ③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   ④中国领土实现完全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4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本题共20分)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4分)

(2)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哪些史实?(6分)
中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而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各民族而成的整个大国族。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武力侵略,其目的实欲亡我整个国家,奴我整个民族,凡我任何一部分土地,任何一部分人民,均无苟全侥存之理。

——摘自《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新华日报》1938年7月2日第3版)

(3)依据材料,概括《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所表达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分析该慰问书发表的背景。(6分)

序号

文件

民族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4)依据材料,任选一项民族政策,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该政策意义的认识。(4分)

4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本题共20分)
西域各国和唐朝来往,必经长安;东亚、南亚各国经陆路与西域交往,也必经长安;它是首都,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它作为文化中心,四方儒士云会于此,又有左右两教坊,善歌工舞,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教坊上演,传遍京城,影响全国。

——樊树志《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唐朝长安城的地位。(4分)

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大事记

时间

事件

咸丰十一年1861

恭亲王和文祥设立同文馆于北京,是为中国新学的开始

同治二年1863

李鸿章设外国语文学校于上海

同治四年

曾国藩、李鸿章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附设译书局

同治五年

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同治十一年

李鸿章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光绪二年1876

李鸿章派军官赴德国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和驾船

光绪十一年

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概括洋务运动期间文化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该宣言发表的背景。(6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谈谈对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