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8.2021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238

一、单选题

1.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揭晓,再度展示了古蜀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成为近年来考古重大成就。1925年,王国维(著名历史学家)指出: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这主要说明(  )

A.考古发现主要用于证伪B.历史研究应注重最新考古成果C.历史的真相取决于考古D.社会发展丰富了历史研究手段

2.

(南朝)梁武帝曾问画家张僧縣,何故佛寺中画孔圣人,张僧繇答曰:将来还得靠他……梁武帝佞佛,以致有 皇帝菩萨 之称,但他却决不敢忘记 事衣冠礼乐 。这反映出(  )

A.皇帝没有坚定信仰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政治地位稳固D.儒学与佛教紧密结合

3.

图5为唐太宗墓前 昭陵六骏 浮雕。一位当代学者说: 他(唐太宗)用六匹骑过的战马来概括自己的全部生平,使之成为一种进入(唐代)全民常识的 社会公共图像 ”。其意在说明唐代文化 (  )


图5

A.开疆拓土的帝王气概B.慎终追远的感恩意识C.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D.刚劲有为的民族精神

4.

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仅是将 力农 视作 ,经商买卖归于 游惰 之列。而明朝人却已不将经商视作游惰,而是视为一种治生的正常手段。于是,就将做买卖之事也视为 生理 ,即使是在皇帝下发的劝农力农的诏谕中,也是鼓励农民在农闲时间去忙一些其他的 生理 。这反映了(  )

A.重农政策的废除B.商品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C.等级观念的动摇D.资本主义萌芽波及到农业

5.

清政府派遣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有四次潮流:留美、留欧、留日、庚款兴学。符合这四次留学潮流史实的是 (  )
①由政府派遣到多渠道留学,人数由少到多
②留美的背景是洋务运动的开展
③留日学生从服务于晚清政府到投身于社会革命
④留欧、留日缘于民族危机加深
⑤留美学生回国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涨
⑥庚款兴学时正值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6.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梁启超、蔡元培都曾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由此可知,在中国兴起爱因斯坦热(  )

A.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B.说明民主与科学对中国影响巨大C.反映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成效D.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明显进步

7.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洎及近代,积弱积贫。……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材料中所指的这场战争中(  )

A.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趋同B.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一定程度得以改善C.中共尚未构建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D.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8.

建国初期,为了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以及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人民政府采取了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的举措。这一举措(  )

A.突破了 不结盟 外交政策的束缚B.是对 一边倒 方针的灵活变通C.试图建设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D.重视发展独立自主多边外交关系

9.

雅典以蛊惑青年罪对苏格拉底进行了审判,法庭陪审员由500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组成。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对220票判决他有罪,而第二次陪审团则以360比140票判他死刑。材料反映出(  )

A.雅典法制程序的正义性B.雅典民众与精英间矛盾尖锐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D.雅典民主赋予民众极大权力

10.

当意大利人摆脱中世纪的文化枷锁以后,他们需要一个导师来帮助他们认识新的世界,并最终在古典文化中找到这样一个导师。这旨在说明文艺复兴(  )

A.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B.推动时代进步与变革C.凸显了人性和理性的解放D.意大利贡献特别巨大

11.

在初期美国政府中,联邦法院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1803年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的判决使联邦法院获得宪法终极解释权。该案影响深远,在于(  )

A.提高联邦法院的政治地位B.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C.完善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D.保障了宪法至上权威

12.

《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所有的背景和人物形象在色彩运用上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对这种创作风格表述正确的是(  )

A.追求深入挖掘人类感情世界B.注重表达心灵的迷惘痛苦C.强调描绘的准确性和客观性D.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受命 凿空 通西城,汉朝同西域各国、各民族间开始大规模的交往活动。西方新奇的物种大量流入中原,中国的特色商品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然而,两晋时期由于战乱,丝绸之路逐渐衰退。唐统一后,丝绸之路又恢复了生机。为复兴这条商路,唐王朝西击突厥,并在西域设立机构管理,对交通路线也进行重新部署与管理,丝绸之路再度繁荣起来。胡萝卜原产于北欧地区,巴达木原产于波斯,二者在唐代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的大黄也传到西域和欧洲。在唐代,西域良马大规模传入中原,自唐以后,西域少数民族的饮茶之风渐盛,使得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化为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马歇尔在1947年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做好了准备,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该计划的实施稳定了西欧的政治局势,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也迅速衰弱。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中国推行的 一带一路 倡议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方向前行。 一带一路 倡议使得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摘编自厉以宁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并分析丝路兴盛产生的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歇尔计划和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同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商贸交流建言献策。(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南京条约》关于关税原文是这么说的: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为什么要议定则例?难道以前的关税是不确定的吗?经查史料发现,国家层面是确定的。官府收关税是4%,还不是值百抽五,是四,但是有潜规则,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这些费用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当时官员的胃口大小不一。魏斐德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 行商为了保护他们自己,于1775年建立一种秘密基金,公所的每个成员要把他贸易利润的1/10交作基金,在必要时用来应付官吏的勒索。 潜规则费用很高,搞得外国商人无所适从,……因为在基督教文化中他们是很反感这个东西的。所以英国要求 明定关税 。打完仗之后,值百抽五以后结果是什么呢,广东的关税收入大增,比鸦片战争之前国库收入更多,原因之一是进入国库的关税的比例提高了,从4%提高到5%;二是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增加了,所以整体的关税收入大大增加了。

——魏勇《如何设计历史教学问题》

依据材料信息,围绕“《南京条约》与关税自主权 ,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日本在发展工业时也并未走西方的老路。同其他领域一样,依然是由 阁下 们安排计划和规则。除了计划,他们还将整个国家全部资金作为那些他们认定的某些日本最需要的企业的坚实的后盾。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由国家统一派人。他 们向国外招聘技术专家,并派本国人出国留学。此后,如同他们说的, 当这些企业组织完善,业务成熟 的时候,政府就可以将国企卖到私人公司手中。这样一来,这些国办企业逐渐地以 低廉到荒唐的价格 转卖给那些经过挑选的金融巨头,即以三井、三菱两家为主要力量的日本著名财阀。
日本企业的发展并不始于消费生产和轻工业,而是从关键性的重工业开始。像兵工厂、造船厂、炼铁厂和铁路建设,都拥有优先的权利,现在这些行业已经飞速发展,达到了世界高水平的技术和效率,而且并未转让给民间财阀,这些庞大的军事工业仍然被政府官僚机构控制,享受国家的特别财政补助。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发展工业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日本发展工业的影响。(8分)

16.

【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反对不宣而战的狡猾行为,坚持宣战的原则,并提出反对杀害妇女儿童等非参战人员——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及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公海自由通行、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代表安全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规定,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老秀斯提出各项原则的核心精神并指出其积极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关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规定,分析这些规定的积极作用。(8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利玛窦(公元1552年—1610年)生于意大利中部马切拉塔城的贵族家庭,1571年进耶稣会修道,受同会前辈方济沙威略精神感召来华传教。为准备赴中国传教,利氏至葡萄牙念大学攻读法律、哲学、数学,再从里斯本经印度抵达中国。当时耶稣会远东视察员范礼安对中国与日本的传教工作,采取更符合基督徒精神的适应策略,而非对美洲异教徒的征服政策。利氏服膺修会传教策略,对文明古国的知识与道德敬佩有加,把基督精神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其一生的志业。
明末外国人在中国不得自由通行,利氏于1582年抵达澳门,后随葡萄牙商人船只赴广州,翌年在另一位耶稣会士罗明坚领导下到达当时两广的省会肇庆,在该处住下并学习中文。利氏于1595年首次抵达南京,并于1598年到达北京,1601年(万历二十八年)获准在北京久住。利氏在北京工作直到1610年去世,身后获得神宗皇帝褒奖,赐地安葬于北京,成百上千的信众参加了葬礼,其中有官员徐光启和李之藻,他们是利氏的生前好友,还有其他官员和教外之人敬献花圈和唁词,其中不乏高层人士,他们视利玛窦为一位德高、正直、博学的非凡之人。

——摘编自【美】夏伯嘉著(向红艳 李春圆译)《利玛窦——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

(1)根据材料,概括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方式。(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玛窦作简要评价。(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