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8.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泰安肥城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7 浏览数:212

一、单选题

1.

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  )

A.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D.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2.

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D.巩固了 朝贡贸易 体系

3.

中国、印度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文化本身是在吸收了古代希腊、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使者。促成阿拉伯帝国这一特殊身份的客观原因是(  )

A.东西方交流的加深B.阿拉伯人勤奋善学C.地理位置的特殊性D.阿拉伯帝国的强大

4.

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大藏经》《荷马史诗》B.《圣经》《古兰经》C.《古兰经》《荷马史诗》D.《荷马史诗》《圣经》

5.

与欧亚大陆相隔绝的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都独立进行B.印第安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D.印第安文化深受欧亚大陆文化的影响

6.

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B.加剧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不平等性C.对古代印度和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D.创建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发展

7.

下图是1860—1970年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两大集团 冷战 的影响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8.

2019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上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上述涉及的 文明 不包括(  )

A.埃及文明B.中华文明C.印度文明D.爱琴文明

9.

希腊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使希腊文明得以留存;亚历山大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拿破仑以战争手段涤荡了德意志诸邦和意大利诸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的认识是(  )

A.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承担了创造的角色B.个人军事才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
C.和平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D.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就是毁灭

10.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拉美独立运动中,有明显进步意义的现象是(  )

A.海地独立是由黑人领导的B.形成了考迪罗的独裁权力
C.一些国家取消了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D.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11.

二战 期间如同在 一战 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当 二战 结束后,他们纷纷会以新的眼光加入本民族争取独立的浪潮中。可见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法西斯集团覆灭B.启蒙运动的兴起C.战争规模的扩大D.进步思想的传播

12.

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聘请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自由讲授孔学,筹建 孔子哲学研究会 ,倡导儒学复兴运动。这一做法(  )

A.阻碍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B.有利于纠正激进派的偏激做法C.试图恢复儒学的主流文化地位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3.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因此,我们对于世界遗产应(  )

A.全力开发 推向市场B.严格保护 封闭保存C.充分保护 适度利用D.充分利用 适度保护

二、材料阅读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 父母在,不远游 ,按照许倬云教授的说法,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摘自《余秋雨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 不主张远征 。简要分析这种特性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7分)
材料二
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经出现 中国热 ,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又一次面向东方,谈论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围绕材料二,结合中外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8分)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其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0分)
材料三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 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 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4%,进入大学者仅1%。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4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与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他们在美洲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的非洲大陆。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 处女地

——摘编自《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5—16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6分)
材料二
美国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北欧、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和少数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从1861年到1880年,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内战之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劳动力需求旺盛,1864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为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来美国工作,一些企业还组团赴欧洲招聘。第三次高潮从1881年到1920年,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多次立法吸引来自欧亚非和拉美等地的移民,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
经过三次移民高潮,到192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首次超过1亿。在移民潮中,美国坐享其成,无需教育和培训就从欧洲得到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据统计,1871—1892年间,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大约23%是熟练工人,他们带来了钢铁、纺织等工业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
移民改变了美国的命运,巨大的移民浪潮丰富了美国的文化,同时引发了排外逆流。

——摘编自《美国移民的历史》等

(2)谈谈你对美国历史上移民浪潮的理解。(8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 指出任意两位学者的观点,概括史学界 丝绸之路 研究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
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儒服画像

利玛窦简介

1583年,进入中国传教。

1601年,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

1607年,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正式出版。

同时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

材料三
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

——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

(2)材料二、三是否足以证明 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 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