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0.2020—2021学年度广东省梅州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6 浏览数:280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士人 择木而栖 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卫国的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的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和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强化了 家国一体 的观念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D.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

2.

汉唐时期的家具设计注重追求雄浑壮美,而宋明时期的家具设计转而追求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讲究秩序稳定公正规范,并逐步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理学思想影响社会文化生活B.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C.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D.传统文化价值观被摒弃

3.

黄宗羲认为: 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的观点(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表明古代没有法律制度

4.

美国学者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 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查普曼意在强调(  )

A.很多神话故事在历史上往往是难于考证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中华文明改造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5.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指出: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他意在强调(  )

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6.

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行业约需技术人员30万,而当时仅有技术人员14.8万,缺额15万。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  )

A.发展工科院校B.恢复全国高考C.普及义务教育D.开展扫盲运动

7.

在古希腊神话中,虽然神创造万物,一切却是为了人能在自然界存在与生活。如太阳神阿波罗每天准时生活,驾一次太阳车为人类提供光明。这体现了古希腊神话(  )

A.宗教意识淡薄B.具有人本色彩C.注重物质生活D.反对神灵崇拜

8.

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危害惨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这场灾难(  )

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B.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C.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D.催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9.

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  )

A.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B.促进民族意识的萌发C.不再认同基督教的权威D.践行因信称义的主张

10.

卢梭认为国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最终属于人民,所以国家的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意志。这体现卢梭主张(  )

A.三权分立B.社会契约论C.自由平等D.人民主权说

11.

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2—1676前后发现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由此可见(  )

A.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B.《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C.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D.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

12.

戏剧大师易卜生(1828—1906)把戏剧当作表现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把舞台当作讨论当代政治社会问题的讲坛,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当作表现的主题。他的戏剧(  )

A.抒发个体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B.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风格C.痛斥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本质D.表现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13.

他揭开了宇宙的秘密,从此自然界就开始依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来认识了。此人(  )

A.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B.创立了相对论C.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D.提出了量子论

二、材料阅读

14.

近代知识界对中西方学说的认识几经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法实窃取于中国,前人论之已详。地圆之说,本乎曾子。九重之论,见于《楚辞》。凡彼所谓至精极妙者,皆如借根方之本为东来法,特翻译算书时不肯质言之耳。近来工算之士,每据今人之密而追咎古人,见西术之精而薄视中法,不亦异乎?

——清·阮元《畴人传》(注:畴人指古代专门执掌天文历算之学的人)

材料二
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

——清·俞樾

材料三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桀,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者对中西方学说态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张并说明其目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思想界对中西方学说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通常表现为 古今之争 ,它最初表现为一种复古主义——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都试图用古代的权威来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到了17世纪以后,随着理性的振兴和科学的崛起,它在18世纪的法国思想界表现为一种用理性来颠覆信仰的激进姿态。启蒙思想家们把眼光投向了未来,明确地以一个先进的新时代来与落后的旧社会相抗衡。

——摘编自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材料二
(启蒙运动思想家)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为欧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英国各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持续了多年。
19世纪中后期,许多英国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把一切美好的传统都摧毁了,使得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法国相比,英国则诉诸自己古老的宪政传统,自1688—1689年那场温和得多的革命以来,通过和平、务实和渐进的手段取得了广泛的公民自由,逐步地建立起了一个更民主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迪金森《伯克之后的思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 古今之争 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对观点进行说明。(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启蒙运动对欧美 民主进程 的深远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学者上述看法形成的原因。(6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庸 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 过犹不及 。有些事情确实如此,但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 ,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 过犹不及 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 中庸 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 中庸 看作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中庸辨析》

上述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用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