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2.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烟台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393

一、单选题

1.

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 民多业陶 ,平望镇 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 。材料反映了当地(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2.

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 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 ,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 以绫绸为业 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 有岁无岁 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明当地(  )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3.

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 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 由此说明(  )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4.

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5.

曼彻斯特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下表两则材料反映了曼彻斯特城市发展进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材料一

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1801年已发展到95万人,1841年有35万人,成为当时英国第二大城市。

材料二

曼彻斯特在1794年至1811年,19岁以下的财产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26%,到了1820年至1822年,这一数字则上升为48%

A.城市化进程与社会问题并行B.经济发展导致财产犯罪猛增C.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曼彻斯特城市管理严重滞后

6.

《周礼·考工记》中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个理想的国都规制 (  )

①布局规整对称   ②政治功能突出   ③影响后世国都的规划   ④体现开放精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

世界各地的民居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下表,影响各地民居建造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区域

建筑材料

布局特点

古代两河流域

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为主,使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每户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

古代埃及

大多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古代罗马

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得到普及。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核心。

A.政治制度B.经济水平C.文化习俗D.自然环境

8.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干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
C.传统交通工具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D.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9.

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表明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

A.独具一格B.辉煌灿烂C.东西交融D.开放包容

10.

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关注 人伦物理 B.倡导心外无物C.主张 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11.

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 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 。这反映出(  )

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中体西用 思想成效显著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

12.

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 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 。材料表明(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13.

苏格拉底主张 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按智慧品德把公民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提出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从材料可知这三者的思想(  )

A.一脉相承别无二致B.都崇尚中庸追求和谐C.都追求民主崇尚自由D.都包含一定的理性精神

14.

《十二铜表法》是最古老的罗马法文献,虽然它的大多数条款是对古代习惯的沿袭,甚至还有 以牙还牙 等原始残余,但它毕竟第一次用成文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限制了贵族对司法权的滥用B.混淆了法律与习惯的界限C.有利于贵族对法律随意解释D.使公民享有更多的权利

15.

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就有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邻近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在欧洲特,大城市(至少有十万人口)的数量比中国的少得多,而非常小的城市(人口少于一万)的数量多很多,而中西方城镇规模之所以不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洲城镇的市场性强;一个基于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层级在欧洲是独特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欧洲城市体系的经济属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和发展机制;在欧洲城镇中发展较好的和有活力的城镇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移民的开放和包容;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城镇发展中从未停止的创新性,例如,城市中新的发展动力、方向转变以及创新浪潮恰恰经常出现在应对危机的时期。

——摘编自魏建国《欧洲独特性的城镇史视角解读——读彼得·克拉克著《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根据材料,指出欧洲城镇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研究欧洲城镇史的重要意义。(14分)

17.

国际铁路标准轨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37年国际铁路协会作出裁决,规定1435毫米的轨距为标准轨距。为什么将这样一个奇怪的数字作为世界铁路标准轨距呢?这是由于煤矿马拉煤车的轮距长久以来都是4英尺8英寸(1435mm),史蒂芬孙设计第一条主要用于运货载客的铁路时,采用了这一既有轨距。184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其规定为英国铁路的标准轨距。欧洲大陆早期的铁路大多数都是靠英国的资金、用英国的技术修建的,因此也采用了英国的标准……美国19世纪末按此标准铺设的铁路长度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长度的87%,铁路网一体化开始形成。1937年,1435mm轨距被国际铁路协会规定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轨距,现主要分布在东亚、西亚、北非国家,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和部分美洲国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铁路 标准轨距 的发展演变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5分)

18.

中国文化悠久灿烂,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70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倪哲《唐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高度繁荣的表现。(4分)
材料二

东亚文化圈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东亚文化圈 作出合理解释。(12分)

19.

图1、图2、图3是人类三个历史时期(公元前3千—1千年、16—20世纪、二战后)的人口大迁徙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