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7.山东省青岛市2021年高三自主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213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晏婴提出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战国时期,商鞅主张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宣扬变法革新B.主张以民为本C.维护邦国利益D.规范统治秩序

2.

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  )

时间

文献记载

备注

景帝前元元年

156

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

《史记·匈奴列传》

安帝永初中

110

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初平元年

190

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

《后汉书·刘虞传》

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

3.

王安石变法时期,免去东京各商铺承担供应官府需求的任务,改为缴纳 免行钱 ,由官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该项举措(  )

A.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可防止市场物价波动C.体现了重农抑商原则D.杜绝了地方官吏腐败

4.

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木版插图。对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取准确的是(  )

A.活塞式木风箱已应用于冶炼业B.用煤冶铁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C.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据主导D.其绘画风格与水墨画一脉相承

5.

黄宗羲将君臣伦理比拟成后天的、可进退的 师友之道 ,为臣者 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由此可知黄宗羲(  )

A.力图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B.开始对传统伦理进行反思C.否定君主制追求民主平等D.主张构建新型的君臣关系

6.

货币的流通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图为中国 1651—1860 年的货币流通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1651—1700 年间清朝建立导致经济崩溃B.白银大量输入推动了 18 世纪经济的繁荣
C.1791—1810 年间白银外流引发鸦片战争D.1840—1860 年间赔款导致货币供给减少

7.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中国并未产生任何反响。20世纪初,中国各进步报刊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歌颂法国大革命的热潮。这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已形成B.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摒弃C.崇尚革命成为了主流思想D.社会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8.

1922 年梁启超提出, 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之下,行民本主义之精神。此理想虽不能完全实现,然影响于国民意识者既已甚深,故虽累经专制摧残,而精神不能磨灭 。梁启超意在(  )

A.颠覆传统儒学构建新文化B.借助传统文化传播新思想C.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基础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9.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 1927年、1949年、1956年与 2000年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组成表。属于1927 的是 (  )
                                                     A                                 B                                  C                                D

A.B.C.D.

10.

根据中美占日本贸易额比重变化表,可以得出(  )

A.国家间贸易发展存在不均衡性B.世界经济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C.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过美国D.美国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11.

罗马法学家强调, 正义就是给每人以应有权利 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 每个人为保护自己而做的一切均被视为合法的 。这反映了(  )

A.罗马法是帝国统治的基石B.罗马法注重保护个人私权C.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法治发展程度D.人文精神根植于自由的社会环境

12.

荷兰人德波是18世纪研究美洲问题的专家,他 相当成功地把新大陆的荒凉、孱弱和普遍低劣之形象传递给旧世界 。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美洲新大陆的真实面貌B.人文主义已传播到美洲C.欧洲人对世界的自傲心态D.世界殖民体系已初步形成

13.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没有本领创造出完全合乎理性的未来,也没有能力构建文明社会。法国的启蒙思想则强调唯理主义,把 理性 提高到相当于 上帝 的地步。与英国相比,法国启蒙思想(  )

A.举起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大旗B.建立在经验事实的理论基础上C.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D.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的地位

14.

下面是二战时期风靡一时的政治宣传画。该作品(  )

A.标志着轴心国集团已形成B.发表于欧洲战场胜利前夕C.有利于反法西斯东方战场开辟D.激励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斗争

15.

小说《兔子,跑吧》(1960年出版)细腻刻画了一个美国青年的一生和他在平庸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主人公 兔子 如同作者的影子,见证了一个陌生的,甚至敌对的世界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该作品(  )

A.源于美国经济衰退对社会的冲击B.折射出冷战下美国人的生存状态C.表明美国社会充满信仰危机D.是浪漫主义流派发展的结果

二、开放性试题

16.

对史料进行整理,得出历史结论,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史料整理

年代

迁徙情况

史料出处

高帝九年

公元前 198 ;年

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 10 ;余

万人于关中。并把迁吏 2000 ;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园规定为定制。

《汉书》:《高帝纪下》

《刘敬传》、《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

公元前 152 ;年

募民迁阳陵。

《汉书·景帝传》

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 127 ;年

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 300 万以上者于茂陵。

《汉书·武帝纪》

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 96 年

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阳。

昭帝始元三年

公元前 84 年

募民迁云陵。

《汉书·昭帝纪》

宣帝本始元年

公元前 73 年

募郡国吏民家资在百万以上者迁平陵。

《汉书·宣帝纪》

宣帝元康元年

公元前 65 年

迁官吏 2000 ;石、列侯及家资在百万以上者于

杜陵。

成帝鸿嘉二年

公元前 19 年

迁郡国豪杰家资在500 万以上共5000 户于昌

陵。

《汉书·成帝纪》

——摘编自彭卫《古道侠风》(龙蛇沧桑·汉代卷)

(1)根据材料,围绕 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 情况,列举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 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 现象进行阐释。(10分)

17.

乡村振兴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早在近代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曾在部分地区开展过乡村建设的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世纪前期,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大革命等运动先后失败……西方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残酷的战争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一批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农村,想通过乡村建设达到改造中国的目的。1931—1937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地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他以其对中国传统社会 伦理本位 职业分立 的独特认识,借鉴西方近代化中团体组织、科学技术的优长,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改造的构想,涉及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其中";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 和建设乡农学校,是他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载体,这与他将近代中国和农村衰败的根源归结为 文化失调 有关。除此之外,他也重视知识分子与乡贤在组织、领导和参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崇尚贤智 成为乡农学校运作的基本原则。梁漱溟主持的这次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体来说收效甚微,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冲击下戛然而止。

——摘编自《文化失调、组织再造与乡村建设》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8.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动力系统,以强大的合力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演进的动力系统,由总动力机制和分动力机制构成。总动力机制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小农改造机制。根源于此,又产生了两大分动力机制,即生产力——技术进步机制和生产关系——制度创新机制)

——摘编自蒋永穆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动力探析》

请选择一组动力机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有学者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归纳成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理论,基本模型如图所示。

——摘编自钟义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模型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模型中两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模型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模型,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