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代表观点
|
反贫困措施
|
古希腊、古罗马
时期
|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 即欲求的不节制。
|
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
中世纪
|
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
文艺复兴时期
|
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 1601 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
资本主义兴起
初期
|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程中无可替代”。
|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高消费水平。
|
19世纪中后期
|
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
二战结束以来
|
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