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2.2021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392

一、单选题

1.

(2021·山东六校高二第二学期 山东学情 阶段联合考试·10)《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 何疾也? 曰: 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为也。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 何迟也? 曰: 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据此推知,当时(  )

A.分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统治策略影响诸侯国的发展D.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感增强

2.

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单独的惠帝传,将惠帝附于其母《吕太后本纪》中,太后从其本姓,母子同传:班固的《汉书》作《高后纪》,舍其本姓从夫称 高后 ,还专门为惠帝作《惠帝纪》,置于《高后纪》之前。对这一变化原因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人修史方式的不同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母系意识影响力减弱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

3.

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  )

A.托古改制的策略B.恢复周制的意志C.尊崇儒学的思想D.继承传统的决心.

4.

表1为明永乐十年(1412年)的进士三代家世情况。它反映了明初(  )

表1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居住区域城镇率低于15%

乡居

城居

无任何功名与官职

50

36

89品及未入流杂职

8

3

47品官员或进士功名

7

2

13品官员

0

0

A.世家大族影响力丧失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乡居者的流动性更强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5.

图1为清朝晋商经商路线图。据此可知,当时(  )

图1

A.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B.中外贸易发展兴盛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6.

有位英国使节在信中写道: 显然,在不列颠船只能安全地航行在长江以前,必须和叛军达成某些协议。他们被认为占有长江沿岸的一些据点。……总之我大胆地认为:必须有一支强大得足以引起重视的海军武装力量出现在南京,还必须告诉叛军当局,我们不是以敌人身份出现的,也没有想参与正在激战中的中国内战。 这封信的写作时间应该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7.

图2为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 孙文牌香烟 广告。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图2

A.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C.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D.国民革命运动影响巨大

8.

受迪斯尼动画《白雪公主》的触动和影响,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制作了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影片中所有人都拿起武器,共同打败了牛魔王,取得了扇子,扑灭了火焰。1941年该片上映,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强烈反响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

A.采用了先进的影片制作技术B.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C.契合了反抗侵略的时代主题D.符合观众的欣赏品味

9.

表2为1977年到1982 年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表。由此可见(  )

表2

年份

报考人数

高校录取人数

录取比例

1977

570

27

474%

1978

610

402

659%

1979

4685

284

606%

1980

333

28

841%

1981

259

28

10

1982

187

32

1711%

A.改革开放推动了高考的恢复B.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逐步相适应C.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长D.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

10.

格罗索在《罗马法史》中谈到: 罗马制度的历史所表现的不是突然的转折和猛烈的兴废,而是相容并存的稳定进程,它使人能够明显看到连续性的脉络。 罗马法律制度能够保持其连续性,是因为罗马(  )

A.法律本身固有的理性B.传统观念起决定作用C.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备D.公民权范围不断扩大

11.

西方有学者认为, 在尘世的时候,我们希望获得尘世的光荣是对的。当我们到达天堂,不再希望和关心尘世的光荣时,人们可以希望享受天上更高的荣耀。因此,我认为,凡人首先关心凡人的事情,这是一个正确的次序 。该学者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徒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

12.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 在工人中间, 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 这反映了一战(  )

A.推动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B.使资本主义秩序受到挑战C.造成欧洲人民极大的心理阴影D.导致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

13.

列宁说: 我们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租让制、退到商业。我国经济既遭到破坏,……不作这样的退却,我们就有革命的先头部队向前跑得太远而脱离农民群众的危险,就会葬送革命。 材料中的 退却 实际上是(  )

A.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益补充

14.

1961年,约翰·肯尼迪登上了白宫的宝座。他指责前政府 遏制 共产主义不够有力,正在 输掉 冷战,声称必须革新美国的外交政策。为此,他明确提出了 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 和平战略 。这里的 和平战略 实质是(  )

A.放弃遏制威慑苏联的战略B.转向全球收缩的战略C.灵活调整称霸世界的战略D.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

15.

表3为1983~1984年度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影响概况(单位:英镑)据此可知,英国的税收与福利体制(  )

表3

月收入四口之家

50

10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A.消除了社会贫富差距B.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开放性试题

16.

唐宋两朝在中国休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唐宋知识分子的休闲文化

唐朝

宋朝

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文士群体中盛行一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活动,如打毯、射猎、舞剑、歌舞宴饮、户外游赏等。休闲文化主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皇室、贵族、官僚等社会上层仍然是休闲的绝对主体。集体性的宴饮、游赏、节日狂欢较为普遍,如一年一度的曲江游宴。文士热衷于参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视野多关注公共事业和公共领域,休闲目的大多与自身的政治事业前途息息相关,参与休闲活动多为自发、外放的形式。士人欣赏牡丹,如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士大夫对休闲活动的选择,偏向文弱、静态的休闲方式,如棋类、投壶、捶丸等。休闲文化的主体逐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士大夫偏爱室内静娴雅致的休闲方式,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成为生活中四般闲事。士大夫已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中抽身出来,将视角更多的凝聚到自身,更多关注私人休闲领域。大部分士人有了自觉的休闲意识,即便是聚集,也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进行精致休闲的聚会,以此寻求知音,切磋文艺。士大夫赞赏梅花、莲花,如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摘编自肖潇《从文士到士大夫演变看唐宋休闲文化变化趋势》

结合时代背景对唐宋知识分子 休闲文化 的演变进行合理解释。(14分)

三、材料阅读

17.

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表4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上海

1854

芝罘

1863

秦皇岛

1902

广州

1859

琼州

1876

江门

1904

汕头

1860

芜湖

1877

长沙

1904

福州

1861

温州

1877

安东

1907

镇江

1861

蒙自

1889

满洲里

1907

宁波

1861

沙市

1896

海拉尔

1907

天津

1861

杭州

1896

齐齐哈尔

1907

九江

1861

苏州

1896

哈尔滨

1907

厦门

1862

梧州

1897

长春

1907

汉口

1862

腾越

1900

奉天府

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4分)

18.

中国农民是画家关注的重要题材。图3、图4是创作于1935年的《晚归》和1955年的《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图3                                                              图4 
比较图3、图4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14分)(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6~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图5

材料二
人口大迁徙,古已有之。然而,以哥伦布航行美洲为标志的地理大发现,才真正激起了一股史无前例的人口迁移大潮。卷入其间者,粗略分来,不外两类移民:自愿性的移民和强迫性的移民。自愿性移民大致为不同程度地基于主观愿望而奔赴海外者,或为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或欲实现政治扩张、宗教传播之类的抱负。被迫性移民则是违背移民主观愿望在外力胁迫下的人口移动。

——摘编自沈坚《地理大发现与人口大迁徙》

(1)读图5,指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迁移路径。(4分)
(2)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类移民加以说明。(10 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