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8.2020—2021学年度浙江省衢州市高一第二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38 浏览数:215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史书按体例分类,可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四类。下图所示目录应出自(  )

A.《史记》B.《战国策》C.《汉书》D.《资治通鉴》

2.

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
②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
③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
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现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这些发现表明,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遍使用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4.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  )

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B.尚贤者,政之本也C.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5.

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 (  )

中国西传

西域东传

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

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迪等

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   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   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

有学者认为,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种现象始于(  )

A.秦代B.汉代C.宋代D.清代

7.

观察下图数据的变化,对这一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的是(  )

A.北民大量南迁B.江南士族专权C.民族交往交融D.政权更迭频繁

8.

他的书法艺术 一扫汉隶沉稳、厚重的呆板笔法……他崇尚老子的自然主义、庄子的达观通脱,使书法艺术解脱了礼法的束缚,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媚矫健的风格,道劲温婉,舒卷自如,可谓得自然之精灵,融巧思之堂奥。 材料中的 是(  )

A.顾恺之B.王羲之C.颜真卿D.柳公权

9.

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隋书》记载, 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 ;唐诗人秦韬玉认为 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 ;明代小说家齐东野人写道, 睢阳有天子气现……如凿河从睢阳境中穿过,天子之气必然挖断·····隋炀帝听后甚喜,于是决定凿河 ;当代史学家多认为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应该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这说明(  )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但历史的书写却需要一定的想象B.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标准,只要自圆其说论就能够成立
C.历史信息以多种面貌存在,需要通过去伪存真寻求真相D.历史研究应以正史为依据,其他史料则不有研究价值

10.

均田制 被破坏,富贵人家再次在损害农民的情况下扩大其地产。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为基础,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少。 为此唐政府实施了(  )

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11.

北宋元丰改制之后,官员领双俸:本俸与职钱,其中宰相的月薪为本俸400贯、职钱50贯,此外,还有各种补贴,如 餐钱 (餐饮补贴)、 薪炭钱 (燃料补贴)、 刍粟 (养马补贴)、 傔人衣粮 (保姆补贴),以及 养廉钱 (职田租金)等,加起来不会少于600贯。宋朝一名知州的月薪——本俸、职钱加上 公使钱 (特别办公费)、职田租金及各种补贴,大概也有500贯上下。这不能反映(  )

A.宋朝官员的俸禄非常丰厚B.北宋社会经济比较发达C.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D.清廉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12.

耶律阿保机称帝后,不断对外扩张。随着统治版图的不断扩大,境内民族成分也日益复杂,政府逐渐确立了双轨行政制度。其具体做法是(  )

A.分设南、北面官B.编设猛安、谋克C.按四等人差别对待D.推行行省制度

13.

有学者认为,传统农业的新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导致 商业革命 较早的出现,成为宋朝历史的一抹耀眼的亮色。下列选项能为此提供依据的是 (  )
①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棉纺织业兴起
②互市贸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③玉米、甘薯等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提高
④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4.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该诗反映的史实是(  )

A.郑和下西洋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D.清军攻入山海关

15.

对于清政府而言,条约的签订使北方东段边界获得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在边界线上刻石立碑,每年五月、六月由齐齐哈尔、墨尔根、瑷珲派出边防军,分三路前往格尔必齐、额尔古纳、墨里勒克、楚尔海图等地进行查询。 该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B.《钦定藏内善后章程》C.《黄埔条约》D.《天津条约》

16.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中英《南京条约》中的这一条款,最能说明英国从中国攫取了(  )

A.五口通商的特权B.协定关税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17.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该材料涉及的史实包括 (  )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三国干涉还辽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④清政府高息借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

戊戌六君子 之一的康广仁曾说,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据此可知,康广仁(  )

A.肯定了戊戌维新的积极意义B.批评了戊戌维新的守旧软弱C.分析了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D.赞扬了戊戌维新的斗争精神

19.

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不含金融业),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加了近2倍。推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 (  )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④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逐步独揽大权,日本乘机提出了 二十一条 要求,经过谈判,袁世凯最终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 中日民四条约 。该条约签订于(  )

A.1913年B.1914年C.1915年D.1916年

21.

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 (  )
①中华民国建立   ②社会秩序重建   ③军阀混战割据   ④政治分崩离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

下图所示报刊信息,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B.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D.中原大战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23.

陈独秀曾说, 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 。下列项中对 脚踏实地 理解正确的是(  )

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C.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D.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4.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每年的(  )

A.7月7日B.9月2日C.9月18日D.12月13日

25.

下图所示是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该战役(  )

A.是华北战场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B.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C.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D.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26.

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军事行动,蒋介石不无担心地说, 东可威胁京畿,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这一军事行动指的是(  )

A.孟良崮战役消灭整编第七十四师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C.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千里防线D.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27.

叶圣陶在《北上日记》中写道, 下午三时,仍至怀仁堂开大会,讨论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两草案,继之讨论国都,决定北京,纪年决用公元,国旗决用五星红旗。至于国名,两个文件内皆明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 ”。该大会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8.

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物价风潮,仅十天左右就被平息下去。上海一位有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不无感慨地说, 6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这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压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想不到的'。 经过这次 物价风潮 (  )

A.物价得到了根本稳定B.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C.人民币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D.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29.

1949年中共中央指出, 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帮助国民党反动政府反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因此,我们不能承认这些国家现在派在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可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 。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0.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然而,从后来的实践看,党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过渡时期 生产关系的变革 指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B.三大改造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1.

下图所示 备战备荒为人民 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当时建设的重点放在 (  )

①东北   ②东南   ③西北   ④西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2.

它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实践标准而不是别的标准来检验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辨明是否为真理。这样就在思想上解除了对毛泽东的迷信和盲从,而这正是后毛泽东时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 。这里的 是指(  )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D.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制定

33.

1984年至1991年,由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产品产值比重由40%下降到了11.7%,国家统配物资由64种减少到了19种,国家定价的生产资料比重由60%下降到了18.7%,国家定价的社会零售商品的价格比重由50%降低到了5.9%.这一变化说明(  )

A.国家经济出现了阶段性的困难B.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34.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 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这表明(  )

A.海峡两岸的民间交往不断扩大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构想正式提出
C.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有所调整D.九二共识 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拥护

3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科技赶超国家,在某些科技领域,我国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下列科技成就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D.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二、材料阅读

36.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20分)
题。(10分)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材料二
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 文化采借 。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 文化的整合 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该时期鲜卑族 采借文化 的典型史实。(4分)

37.

随着晚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10分)
材料一

时间

总督单位:个

总数

满人

汉人

1748

11

9

2

1779

11

7

4

18641867

8

2

6

18721875

8

1

7

18761883

8

0

8

——整编自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总督构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5分)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少台)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 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背景,并结合所学,对该事件作一简要评述。(5分)

3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当时在我国农村地区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有全国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这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过1953年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土地改革的 经济意义 政治意义 。(5分)
材料二
1958年,全国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创造出 包干到户 的尝试,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这些大胆的尝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改革实践,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根据材料二,归纳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过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你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