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0.2020—2021学年度湖北省天门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235

一、单选题

1.

耿铁华认为,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没有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尽管各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但在一个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维系着各区域、各部落及联盟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反映出(  )

A.中华文化起源 单一中心 B.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
C.中国古代文明的共同体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起源D.原始农业的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2.

恭天成命,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乃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其中 的含义是(  )

A.中华民族B.中华文明C.服饰华美D.礼仪文化

3.

每到十月,天象恰好与这一都城乃至整个 天朝 的布局完全吻合:这时的 银河 与渭水相应, 离宫 与阿房宫同经, 阁道 与经由牵牛桥抵达阿房的驰道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天地人间一体化的神奇世界。秦始皇如此设计都城意在(  )

A.美化建筑B.神化皇权C.歌功颂德D.加强君权

4.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材料反映了魏晋名士的行为举止意在(  )

A.顺应自然张扬个性B.尊崇道家无为而治C.行为放荡讥讽朝政D.掩饰对现实的失望

5.

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 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反映当时(  )

A.门阀士族势力的影响仍然较为强大B.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看重门门第C.门阀士族势力在隋唐时期未受到冲击D.婚姻观念的日趋世俗化、功利化

6.

据粗略统计,在 三言 二拍 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近七十篇。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B.文学世俗化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D.四民界限逐渐淡化

7.

听到郭嵩焘要赴英国,好友李慈铭对他深表同情, 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使,真为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不为之叹息 。湘人写下对联讥讽,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其他流言蜚语更是沸沸扬扬。可见(  )

A.清政府一直闭目塞听B.天朝上国 观念仍占主流C.郭嵩焘的才能得到认同D.中国外交近代化由此开启

8.

俞祖华认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生成与演变,与民族危机的发展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刺激息息相关。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成立宣言明确指出设立兴中会的目的 专为振兴中华 ,据此可以说, 振兴中华 的提出(  )

A.与甲午战争有直接的关系B.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直接关系C.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有直接关系D.为三民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9.

周作人日记:(1902年七月二十八)上午看《劝学篇》少许,即弃去,刹窃唾余,毫无足取,且立意甚主专制,斥民权自由平等之说,生成奴隶根性,此书一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可恨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青年(  )

A.用新的观念理解社会B.热衷学术问题的探讨C.受到晚清报刊的指引D.革新了传统社会秩序

10.

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颠,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这首歌在1915年经袁世凯批准,成为近代中国第二首正式的国歌。但这也引来了众多的批评和质疑,反映了当时(  )

A.民众缺乏主权意识B.具备近代化国家特征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D.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11.

石仲泉认为: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镇,筹款数百万元,扩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这体现了红军长征(  )

A.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C.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D.紧紧依靠人民最终取得胜利

12.

计量化研究对抗日战争史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3 

比较项

1937年军队人数

1945年军队人数

消灭日军人数

自身伤亡人数

作战次数

大规模战争

共产党

56万人

120多万人

日军527万人

伪军171万人

60万人

5万次

1

国民党

200万人

450万人

80万人

321万人

2万次

22

——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

据表3可知(  )

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B.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C.国民党的战斗力远超共产党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

13.

收复区人民群众讥称那些 接收 大员是 五子登科 (即房子、车子、金子、料子、妹子)、 三迷成风 (财迷、色迷、官迷)、 三阳开泰 (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当时,北平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材料反映了(  )

A.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B.国民党破坏和平C.国共合作关系破裂D.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14.

会议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在法律上有5年,事实上只有10天),却在新中国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它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性形式;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它奠定了中共领导下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十一届三中全会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5.

截止到1952年,全国共有约3亿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分得耕畜297万头,农具3954万件,当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这主要是由于(  )

A.全国财政状况基本好转B.土地改革在全国基本完成C.抗美援朝取得完全胜利D.三大改造正在顺利进行

16.

1981年可口可乐北京工厂建成之后,很快有了不同意见。一位老同志先发话: 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 要求中粮总公司对此作出解释,国内出现了反对可口可乐在国内销售的声音,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民族企业受到冲击C.受到左倾思想影响D.可口可乐不符合中国人口味

二、材料阅读

17.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据表格概括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都城变迁的特征,并对此予以说明。

三、开放性试题

18.

新清史 论争起于1996年,罗友枝(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史日裔女教授)与何炳棣1967年《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关于清朝 汉化 的论点引起的论战,是为 新清史 的宣言。(14分)
材料一
1998年,美籍日裔学者罗友枝在其著作《最后的皇朝:清代皇家机构的社会史》中再度表达一种超越 中国史 的观点。她主要论述的是,清朝能够成功维持三百年的统治,主要原因并非何炳棣等人所说的 汉化 或者 中国化 ,而是满族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群体,不仅依赖保持本身的特点,实施异于汉族的统治方式,而且有效地得到了蒙古等非汉族的支持,从这一点上来说,清朝统治者是以中亚诸族的大汗身份,而不是中国传统皇帝,满族只是利用了儒家的东西。所以,满清帝国和中国并非同义词,而是一个超越了 中国 的帝国。
材料二
雍正帝曾说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元清合 中国 塞外之一统 此二者为一体的国家建构模式,其实就是从中华帝国的边疆区域发展出来的内亚边疆帝国的国家建构模式。这一模式起始于辽,承袭于金,发展于元,成熟于清。

——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罗友枝 新清史 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溥仪说:到民国三年,就有人称这年为复辟年了。孤臣孽子感到兴奋的事情越来越多:袁世凯祀孔,采用三卿士大夫的官秩,设立清史馆,擢用前清旧臣。……那位给梁鼎芬在梁格庄配戏的劳乃宣,在青岛写出了正续《共和解》,公然宣传应该 还政于清 ,并写信给徐世昌,请他劝说袁世凯。这时徐世昌既是清室太傅同时又是民国政府的国务卿。……据说在这个复辟的年里,连四川一个绰号叫十三哥的土匪,也穿上清朝袍褂,坐上绿呢大轿,俨然以遗老自居,准备分享复辟果实了。
从民国二年起,民国的内务部就几次给内务府来函,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剪掉辫子,并且希望紫禁城里也剪掉它,语气非常和婉,根本没提到我的头上以及大臣们的头上。
……
太妃们心里虽不愿意,也不得不从。其结果是,优待条件既没列入宪法,我也没跟袁家女儿结婚,因为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在一片反袁声中气死了。

——摘编自溥仪《我的前半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民国初期社会有哪些史料价值。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城市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市民生活的物质空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近代交通工具等越来越多的 公共空间 出现了,这些变化表面上是物质空间的变化,实质上是人们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是观念的革命带来了这场城市生活中的 空间革命 空间革命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整体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相继传入中国。对于那些最初接触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有因这些新市交通工具空间狭小存在着巨大的心理障碍——对 男女混杂 的担忧,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于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人们或走路、或骑马、或坐轿、或行舟,一般情况下都各自处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内,发生 男女杂坐 的机会是很少的。因此,在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中国的早期,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乘客,当务之急就是消除中国乘客对 男女混杂 的疑虑,单独辟出女座。但是,在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随着人际流动的频繁,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特别是狭窄、拥挤的 大众乘物 上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时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

——苏生文、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晚期中国 大众乘物 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6分)
(2)结合近代中国城市中的 空间革命 ,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一部社会发展史。(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