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3.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潍坊市高二第二学期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244

一、单选题

1.

《孟子》: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这体现了(  )

A.孟子提倡崇德尚贤,天下为公B.注重变化发展,因时制宜C.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D.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

元朝后期统治黑暗腐败,人民反抗斗争不断,其中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教派迅速发展,最后酿成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 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的谶语为口号进行反元斗争。这折射出了(  )

A.当时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B.蒙古贵族统治的腐朽黑暗C.各宗教开始大量传入中国D.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属性

3.

通过对南越(公元前203—公元前111年)王宫的考古发掘,发现其园林建筑符号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符号大相迳庭,而与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古罗马的建筑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南越王御花园中水池池壁的砌筑方法在古希腊建筑中较为常见,被称为 毛石乱砌 (或蛮砌)据此判断当时(  )

A.南越习俗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文化已开始直接接触C.南越的海外贸易比较发达D.中国建筑可能受西方影响

4.

读图1,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图1

A.世界各区域文明几乎是同时产生B.各区域文明都由当地原住民创造C.区域文明分布影响文化交流方向D.各区域文明的独立发展都未中断

5.

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失去了它的地盘,而婆罗门教则准备好了自己的种种礼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解脱——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反映了(  )

A.婆罗门教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B.佛教已经不被印度的民众接受C.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D.婆罗门教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

6.

在十字军东征时,意大利城市能得以仗恃自己对十字军封建主处于完全独立的地位,利用伊斯兰国家与十字军骑士直接而尖锐的对抗,以及伊斯兰地区不能割断与西欧的贸易联系的矛盾处境,巧妙周旋,日益扩大在地中海东岸地区的商业权益。这说明(  )

A.十字军东征阻断了东西方贸易的进程B.意大利城市维系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C.意大利城市趁机排挤中东阿拉伯商人D.意大利城市在十字军东征退潮后失势

7.

1323年,阿奎那被教皇封为 圣徒 。在天主教教会与欧洲世俗诸侯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阿奎那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将希腊自然法改造为体系精致的神学自然法体系,为教廷主张普世教权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据此可知神学自然法体系(  )

A.有利于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发展B.促进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C.确立了王权和教权的二元政治格局D.为东正教的产生奠定了必要基础

8.

1866年在福州设立福建船政学堂,门上楹联为: 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使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 楹联中的精神(  )

A.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具体体现B.有利于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C.促进了变法图强运动的兴起D.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9.

一战华工 是个现代的称谓。在当代中国语境之下,该题材的现实意义愈显突出。在新语境下中国重建关于 一战华工 的论述,所面对的困境仍然是隐含在两类论述—— 国家角度与华工角度 之间的内在张力中。此观点旨在(  )

A.平衡华工生存诉求和政府目的之间的矛盾B.强调华工对国家的重要贡献C.平衡华工客观贡献和主观意图之间的矛盾D.强调北洋政府对列强的妥协

10.

近代以来,强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和族群替代性的移民方式,使文化交融与认同蕴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并经常表现为族群间的文化冲突。这反映了(  )

A.文化交融蕴含的内在矛盾难以克服B.殖民扩张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冲突C.强制性人口迁移无法实现文化融合D.经济发展推动了人口的自由迁徙

11.

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的欧洲,社会信息需求和社会交流迅速增多……古登堡将多项印刷技术整合在一起,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由此可知古登堡机器印刷术(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B.是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先驱C.导致了宗教改革的兴起D.采用了胶泥活字印刷的技术

12.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在英国殖民体系下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印度近代知识分子,曾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据此判断印度近代知识分子(  )

A.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B.废除了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C.采取了政教合一的务实策略D.不利于印度文官制度的构建

13.

在谈到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制度的影响中,有一点是必须要谈的,这就是《拿破仑法典》明确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充分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法典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了一切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由此可知该法典(  )

A.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原则B.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C.催生了西欧各国的民主制度D.有利于被占领地区民族觉醒

14.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 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 。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15.

200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 世界难民日 。对表1理解最准确的是(  )

时间

世界难民日主题

2006

希望

2008

保护

2009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4

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

我们与难民同在

A.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B.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C.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D.战争与灾难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图2是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让我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之旅。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世纪末期的中原商人,从都城出发,走陆路贩运货物到欧洲。请将你一路的见闻和感想按表2提示记录下来。

9183.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校际联考历史试题

图2

项目

主要内容

起止地点政权的都城

选择的贸易路线写出线路名称和至少3个经过的地点、地区

经过主要的国家政权至少3

贩卖的主要商品和可能带回的物品

感想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指出图片中古建筑的各自风格,判断其盛行的主要时期、地区,并分析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民国时代中国城乡妇女中绝大多数是无职业的家庭妇女,她们中绝大多教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终生与世隔绝,基本被丈夫、子女、公婆所占据。民初到 黄金十年 ,社会处于剧烈转型的大时代风潮中,她们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很大程度是通过对当时新型商品亲眼观察和亲身体验获得的:或是亲睹县城大街上一款旗袍,或是一块 裕茂牌 香皂(中国最早的国货肥皂)……才隐约感知到这些 洋玩意儿 背后所代表的新事物已不可避免地渗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唤醒自己内心深处女人天然爱美的自然属性。使被封建礼教约束得木讷懵懂的她们,顽强地加入到广大新式商品消费者的滚滚洪流之中,使之成为自己日常消费不可或缺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寄托……蕴含着科学、进步因素的新型商品在当时对移风易俗、改造中国的社会文化大变革中,充当了 催化剂般的秘方良药。

——摘编自王琥《民国商品里的物质文化属性)(》)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民国女性观念变迁的理解。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19年是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成通车150周年。在这一被誉为19世纪人类最伟大工程的建造中,华工是建造铁路西段的主力。美国学者多从劳工身份、廉价劳动力、华工效率等方面讨论对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的意义,同时强调华工的自由劳动者身份;中国学者对铁路华工贡献的论述也较多集中在铁路自身。为了深入研究美国铁路华工,必须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当代视野去认识这个劳工群体。所谓更宏大的视野,即从横贯大陆铁路与美国近代历史的紧密联系中去评价铁路华工。

——摘编自冉琰杰、张国雄《跨域视角下的美国铁路华工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 更宏大的视野 出发,提出观点,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