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4.2021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214

一、单选题

1.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 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 华夏 ,而周边民族被称为戎狄蛮夷等。经过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C.开始出现民族交融的局面D.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争

2.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家等其他学派思想被排除在统治思想外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从此成为国家规定教材C.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D.排除佛道影响,树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3.

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商业的繁荣风貌。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北宋时期(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工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改变

4.

牙人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明初,为防牙人操纵市场,政府严令禁止其存在。洪武后期,《大明律》不仅允许个体私牙存在,还允许作为行号的 牙行 存在,但必须经官府批准,称为 官牙 ,选有资产者担任,同时负有代替官府收税的义务。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

A.提出了 经世致用 的思想B.奉行严刑峻法C.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D.君主专制弱化

5.

时空观念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在①处北魏孝文帝实行了移风易俗的改革B.在②处唐太宗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C.在③处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D.在④处康熙帝设立军机处使君权达到顶峰

6.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清代科学家郑复光把中国和西方的光学知识系统化,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之后的成像原理,进而阐明望远镜、放大镜和各种透镜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后来他又著文说明蒸汽轮船的结构原理,并附有详细的图样。据此可知(  )

A.中国放弃 华夷观念 B.传统科技向近代的迈进C.西学东渐 由此开始D.士人群体关注自然科学

7.

康有为领导的 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但康有为是否向都察院递交了 万言书 ,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材料,据此可知(  )

出处

材料

康有为

《康南海自编年谱》

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

《公车上书记》

是夕,议者既归散,则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议遂中寝,惜哉惜哉。

台湾学者黄彰健

《戊戌变法史研究》

李鸿章写的《中日和约合议已成折》是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批准,初九才正式盖玉玺。而且在四月初八当天,都察院代递了反对与日讲和的上奏十五件。所以说四月初八当天,都察院并没有拒收呈文,康有为所说上书被拒是不符合史实的。

A.当事人的回忆接近史实B.史学家的文章具有权威性C.时人的评述可信度更高D.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

8.

近代广东潮汕地区流行一首民谣: 天顶一条虹,地下浮革命。革命铰掉辫,娘仔放脚缠。脚缠放来真着势,插枝花仔动动戏。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爱国运动D.新文化运动

9.

1962年3月7日,中央财经小组组长陈云发表讲话。他提出:今年的年度计划要做相当大的调整,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 伤筋动骨 ,要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此计划旨在(  )

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B.确立农业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C.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摆脱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

10.

20世纪80年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变,并进一步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中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

A.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B.进一步开展改革开放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D.参与WTO下的贸易

11.

罗马法规定:妇女没有家长权,只有父系的孙子女可以继承祖父母的遗产,而母系的外孙子女无权继承外祖父母的遗产。公元5世纪初,罗马在法定继承制度方面重新规定:外孙和外孙女对于外祖父母的遗产享有法定继承权。这一新规 (  )
①有利于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②提高了妇女在继承权方面的地位   ③适应了罗马帝国社会发展需求   ④表明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

思想家弗吉里奥(1349—1420)在《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一书中提出:为了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要施以通才教育,要重视对青少年知识、才智和能力的广泛性培养。但同时又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 完人 ,并不是要求学生精通所有学科,而是如何使受教育者身心均衡发展。弗吉里奥的教育主张(  )

A.开启了人文主义的教育先河B.反映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理念C.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D.体现了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思想

13.

《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茶叶初进英格兰时,有时被奉为治病良方,有时又被贬为奢侈之物。1650年,茶叶价格根据质量不同为每磅6—10英镑,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在17世纪最后,英格兰每年进口茶叶20000磅,1703年达到100000磅。到18世纪末,茶叶消费达到全国人口平均每人每年2磅。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贵族饮食结构发生变化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C.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D.英国已经成为 世界工厂

14.

马歇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采取 有条件援助 政策:若一个西欧国家向另一个西欧国家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美国则给予前者一笔美元货款,其数额相当于后者的赊款数额,以此结算了帐。美国此举旨在(  )

A.消除苏联对欧洲的影响B.控制西欧的内政与外交C.顺应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满足其市场扩张的需求

15.

下列关于19—20世纪的美术作品及时代背景,对应正确的是(  )

A.战争创伤心灵,展现迷茫反叛——《自由引导人民》B.逃避理性王国,寻找精神寄托——《拿破仑加冕》
C.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日出·印象》D.社会急剧变化,时代英雄辈出——《格尔尼卡》

二、材料阅读

16.

《燕然山铭》(10分)
公元89年,窦宪率军打败北匈奴,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自汉代后, 燕然勒功 成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典故,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但刻铭燕然山的具体地点到底在哪里,历代以来一直无人知晓。直到2017年,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班固《燕然山铭》。以下是关于刻铭燕然山的一些材料:
材料一
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铭文略)……宪乃班师而还。

——《后汉书·窦融列传·窦宪》

材料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材料三

上图为2017年在蒙古国发现的《燕然山铭》石刻原件。石刻共260余字,已释读220余字,内容与《后汉书》记载班固的铭文一致。石刻字体为汉隶书体,通假字、异体字用法与汉朝一致。
(1)指出上述三段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6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谈谈历史学者确认该石刻为汉代《燕然山铭》原件的证据可能有哪些?(4分)

17.

科举制度(11分)
始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千余年来一直是传统文化士人的进身之途……。
晚清士人对科举制时有非议,但科举制的废除被提上改革的日程则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之中。虽然维新派明确提出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的主张,但不久即因戊戌政变而事实上未付诸实施。庚子事变后,科举改革的讨论又热闹起来。1901年,朝廷发布废八股时文,改试策论及永久停止武科的上谕,但并未对文科的废止问题表示意见。1904年,张之洞上奏认为,举办 新政 两年来,学堂未兴,是由于科举未停,主张分科递减科举,给一段过渡时期,使科举学堂归于一途。上奏得到批准。
1905年8月,由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己成定局,引起中国舆论的极大关注。袁世凯、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认为,科举已成新学的障碍,十年三科递减科举中额的方法已是缓不济急,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这个奏折得到谕旨的批准: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试,亦即停止。 至此,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科举制度的兴衰。

三、开放性试题

18.

总站在革命最前线 的林伯渠(12分)
材料一

林伯渠铜像

林伯渠18861960生于湖南临澧,1905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19211月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负责国民党改组工作。他参加过南昌起义、长征等。1937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499月任新政协筹备会代理秘书长101日主持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伯渠铜像矗立在三级台阶上,代表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

——整理自林伯渠故居相关文字介绍等

材料二
早在大革命时期,林伯渠已经是国民党中常委,很有声望了,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他严格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对党组织所布置的任务,他总是不折不扣地努力去完成。当时他每月工资300余元,很大部分都交了党费。主政陕甘宁边区政府期间,他积极培育延安作风,在日记中写道 一、遵守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的进行监督。四、坚持马列主义教育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林伯渠又为自己拟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入城守则》:不做旧诗;不持手杖;不吸纸烟;每天挤时间读书报;每天挤时间散步;尽可能地接近实践与实践。六条 守则 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执着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王相坤《从国民党中常委到新中国开国大典主持人》等

(1)毛泽东曾评价林伯渠: 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 。结合材料及所学,对此进行解读。(9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概括林伯渠身上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3分)

19.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充满着联系。(12分)

18—19世纪部分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

历史事件

1785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841

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8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54

美国佩里与幕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61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

186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867

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

1871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1871

巴黎公社政权成立

1879

易卜生发表剧本《玩偶之家》

(1)从上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序号,并确定主题。(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所选主题与信息做出历史解释。(8分)
(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图中深色地区为21世纪初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区

(1)21世纪初发生冲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4分)
(2)冲突的发生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多种因素相关。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地区发生冲突的历史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