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2.2020—2021学年度湖北省鄂东学校联考高一第二学期5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283

一、单选题

1.

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学校、最早的成文法典、最早的史诗。史诗《吉尔伽美什》在希腊《荷马史诗》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圣经·旧约》中的很多故事,如创世故事、大洪水、诺亚方舟故事等等——在《圣经》成形前一两千年,便广泛流传了。这主要表明(  )

A.西亚文明对希腊文明影响大B.古希腊文明神话色彩浓厚C.古印度文明起源早历史悠久D.埃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前身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3.

封建庄园制度盛行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特征之一。下列对庄园制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是市民B.大学主宰了庄园中人们的精神生活
C.以庄园为基础,西欧确立了种姓制度D.城市的兴起对封建庄园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4.

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支柱。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民族国家的建立给基督教注入了民族特性,基督教在西欧民族主权国家建立之后与世俗政治相结合。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

A.严重削弱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B.推动着西方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C.利于增强民族主权国家的政治权威D.极大地降低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5.

15世纪早期, 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至14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白银,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白银。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欧洲封建经济落后亚非地区B.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C.亚历山大东征影响贸易发展D.意大利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6.

1492 年哥伦布发现海地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时,岛上曾居住着 100 万印第安人。但由于天花的影响和西班牙人的屠戮, 50 多年后该岛的印第安人只剩下 500 多人。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欧洲殖民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迫使中国承认华工出国合法化B.从欧洲大量移民C.加快机器发明代替手工劳动D.从非洲贩运黑奴

7.

强有力的君主制给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是它们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德国、日本和苏联(俄国)等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前都经历了国家重建,在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比社会力量强大。这表明成为大国的重要条件是(  )

A.不断加强君主的权力B.政治上推行君主立宪制C.合理地运用国家权力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8.

有人认为牛顿的经典力学 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其中 诱发了启蒙运动 是指(  )

A.经典力学的作用被无限地夸大B.英国启蒙运动对法国思想解放影响大C.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活动中心D.借鉴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研究人类社会

9.

威廉取得王位后,依靠辉格党把英国拉进了欧洲大陆的争霸战争,成为反法同盟的主要力量。1702年安妮继承王位后,出于个人的好恶解除了大批辉格党人的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使得反法战争难以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国王仍然是国家权力中心B.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C.殖民霸主地位得以维护D.议会政党制度正式形成

10.

美国在崛起过程的没一个阶段,总有一两种因素起主要作用(如下图)对其解读合理的是(  )

A.联邦宪法标志摆脱英国殖民统治B.西进运动使美国全面走上殖民扩张之路
C.罗斯福新政迎来经济 黄金时期 D.垄断的形成适应了 电气时代 的需要

11.

巴黎公社委员中大多数人是工人。如劳动委员会委员阿尔伯·泰斯是金属雕刻工人;财政委员会委员欧仁·瓦尔兰是装订工人。有的委员虽然不是工人出身,但他们是 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 。可见,在政权建设上巴黎公社(  )

A.消除了公职人员在职业上的差别B.践行了廉洁政府的政治承若C.致力于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D.装订工人在当时政治地位突出

12.

19世纪晚期非洲国家分界线,大多是按经、纬线划分非洲边界(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就是沿着北纬22划定的),也有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非洲边界的(如下图所示)这一现象(  )

A.表明非洲文化科技极端落后B.是非洲部族军事冲突的结果C.是列强瓜分非洲大陆的产物D.是非洲地域性大国崛起的产物

13.

19世纪末,西方报刊惊叹道: 不敢设想,一个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及其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 西方报刊针对的对象是(  )

A.孟买工人总罢工的胜利B.埃及抗英斗争的胜利C.苏丹马赫迪起义的成功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

14.

1926年,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对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查表明,私商生产的日用品占全国日用品产量的50%。这表明当时苏联(  )

A.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B.租让政策卓有成效C.废除实物配给制效果良好D.苏维埃政权危机四伏

15.

20世纪50年代,美国全面启动 真理运动 ,其中美国新闻署宣传的 人民资本主义 人民与人民伙伴关系 计划是最成功的。他们宣称美国的资本主义 实际上做着共产主义所承诺的事情 ,而苏联的社会制度则是建立在 奴隶般的劳工 基础上。这说明当时(  )

A.美国对斯大林模式弊端认识全面B.美国政府认同共产主义某些主张C.资本主义新变化缓和了阶级矛盾D.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激烈

1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尼克松政府改革社会福利政策,变救济性福利为工作性福利;实施就业培训计划,为寻找新工作创造条件;改革政府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权限,推行岁入分享计划;精简政府的社会保障机构。这些政策调整主要是应对(  )

A.经济滞胀和社会保障过度B.知识经济 时代面临新问题C.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下降D.美国行政权过分扩张的弊端

二、材料阅读

17.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14分)
材料一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材料二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潘教峰《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特征。(4分)
(2)结合材料二,对材料一中意大利成为近代科学活动的第一个中心的原因进行解读。(10分)

18.

【英国城市化与粮食危机】(14分)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许多曼彻斯特工人来自邻近周边诸郡,这些移民大多是被高工资吸引而来,曼彻斯特为代表的英国粮食问题日益突出。英国政府根据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以支持运河和铁路的修筑。不仅保障了工业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粮食需求,为曼彻斯特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英国大规模议会圈地的进行,使荒地得以开垦,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813年的英国爆发了粮食危机,直接促使了《谷物法》的出台,《谷物法》的出台使英国暂时渡过了粮食危机。但是19世纪30年代末的工业萧条又一次导致粮价的波动和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于是在1846年《谷物法》遭到废除。《谷物法》的废除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使英国走上自由贸易的道路。 谷物法废除之后英国进口国外市场小麦的数量大量增加。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英国的农业者们致力于改良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升了英国的农业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国内的粮食供应,从而促使工业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赵博文《浅谈英国1813年粮食危机与<谷物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0分)

19.

【西方国家的政体选择】(12分)
材料
从政治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国情,对这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确实具有重大影响。但相对于政情对政体实际选择的约束作用来讲,国情对政体选择的影响尽管很强,但强不过政情对政体选择的直接作用。
说到底,国情仅仅是一个国家政体选择的政治的文化背景条件。前者是一种政治文化的、背景性的因素;后者则是现实的、直接作用于当下政治决断的前台性要素。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究竟应当主要基于政治的思维,还是基于文化的思路,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据任剑涛《政体选择的国情依托: 康有为共和政体论解读》等整理

结合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2分)
材料
与罗斯福严惩德国,削弱德国的 1067号指示 不同,1947年7月,杜鲁门政府下达了 1779号指示 ,指示美国将运用各种手段使德国尽快达到经济自足,保证德国有一个置于坚实的经济福利基础上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生活方式,从而使德国能对欧洲复兴作出最大贡献。随后,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美国认为利用西德的工业潜力重建欧洲不仅是绝对必要的,从德国获得一个可靠的盟友也极为重要。马歇尔计划对西德来说,同时意味着把德国西部从德国整体中割裂出来这一重要政治步骤在经济方面的前奏,它标志着统一德国计划失败。此后美国主要致力于巩固其在德国西部的阵地。

——摘编自朱桂莲《试析战后德国分裂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罗斯福政府相比,概括指出杜鲁门政府对德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政府对德国态度的变化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