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3.2020—2021学年度河北省保定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7 浏览数:231

一、单选题

1.

图1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下列选项中解释有误的是(  )

A.小国寡民和城邦政治是②处的典型特征B.③处的古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C.⑤处文学成就的代表作是《吉尔伽美什》D.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基本独立发展的特征

2.

有学者这样描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各种姓集团都居住在自己的种姓区内……各种姓使用自己的水井、有自己的庙宇。各种姓之间职业世袭,不通婚,不共食。从历史长时段看,种姓制度的影响是(  )

A.职业世袭,经济组织焕发新活力B.贫富悬殊,社会地位不平等加剧C.种姓隔离,导致民族凝聚力较弱D.同姓通婚,导致种族歧视很严重

3.

1233年,国王亨利三世指责伯爵理查德·马歇尔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因为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伯爵认为,一般说来国王的权力被认为是执行正义,他自己也应服从法律,如果他没有做到,另一方可以废除约定。该现象表明(  )

A.封君与封臣依靠规范化的仪式缔结关系B.封君和封臣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相互的C.理查德的言行因背叛封君为社会所不容D.封土制和封君封臣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4.

有学者指出:正是希腊文化和基督教信仰融合统一在罗马帝国的政治框架内,才出现了我们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现象。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不同文明之间早有联系B.罗马文明兼容东西文明C.文明之间交往不断加强D.文明之间交流汇通融合

5.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A.人性发展受到教会的严重束缚B.民族国家的意识正在欧洲觉醒C.天主教会的经济实权逐步丧失D.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

6.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

材料内容插述 

材料出处

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伦布著,孙家西壁译《航海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①对揭示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动机极具价值,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与教材观点冲突,需通过其他史料进行辨析,进一步求证历史的真相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7.

它在重新审视、发掘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取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 材料中的 (  )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主张改革宗教教义和仪式C.描绘了资本主义蓝图D.摆脱了专制王权的束缚

8.

马丁·路德主张 因信称义 ,教义外在地包含着个体信仰自由以及对中世纪宗教敬虔制度的解放意义,但却内在地诉说着人在全能上帝面前的无能和顺服,人的自由与对上帝的服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段话旨在强调(  )

A.因信称义肯定教会的绝对权威B.路德改革奉行宗教自由和宽容C.路德教派和人文主义存在分歧D.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续

9.

比利时医师和解剖学家维萨里(1514年一1564年)在解剖过程中,发现男人身上的肋骨同女人一样多,都是12对,共24根,人体中没有永不毁坏的 活骨 。这一观点(  )

A.冲击了基督教神学存在的理论基础B.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C.为启蒙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D.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10.

2020年11月24日, 拜登接受NBC采访时, 就特朗普离开白宫后是否对其进行调查这一问题表示不会指示美国司法部(系政府行政部门)调查特朗普, 不会将司法部作为我的工具,来坚持让一些事情发生。 拜登随后表示, 据我所知,有很多调查都是在州一级进行的,对此我无能为力。 这主要反映美国实行(  )

A.公民权利制度B.联邦制原则C.宪法至上原则D.间接选举制

11.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皇帝为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这表明,与英国相比,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

A.存在缺陷并亟需完善B.继承了普鲁士的历史传统C.符合本国的现实国情D.带有强烈的专制主义色彩

12.

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垄断法》规定:专利的统一保护期限为14年,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者财政署通过法庭起诉。如果在诉讼中获得成功,胜诉方可获得他所受损失3倍的赔偿,并得到两倍诉讼费用的补偿。该法案的颁布(  )

A.加快了英国法制建设的进程B.表明议会是英国权力的中心C.大大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应用D.有利于英国垄断组织的发展

13.

《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将之解释为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列宁认为,作者意在强调要工人阶级敢于打碎、打破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这主要反映出巴黎公社革命实践经验(  )

A.坚定了列宁走暴力夺权道路的信心B.成为列宁主义诞生的实践和理论基础C.及时纠正了俄国机会主义者的错误认识D.对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十分重要

14.

18世纪英国把黑奴贸易推向了高峰,19世纪却立法禁止该贸易并派海军随时出入非洲海岸港口摧毁据点。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黑人不断反抗斗争B.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工厂主不断的推动D.进步人士的废奴呼声

15.

一战初期美国实行中立政策,但由于英国控制着海洋,美国实际上单方面成为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到1917年政府批准给协约国的贷款达23亿美元,而德国只有2700万美元。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美国担心协约国战败贷款无法回收。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上述情况表明美国参战(  )

A.出于维护经济利益的需要B.体现了对自由秩序的维护C.是垄断资本家推动的结果D.为了攫取欧洲和世界霸权

16.

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B.国家实行实物配给制C.农产品收购制代替义务交售制D.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得到重新调整

17.

有学者说: 进攻性的民族利己主义与防御性的民族利己主义是促发二战的两个主要因素 ,其中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的表现有 (  )
①《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的处置     ②大危机期间大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③《慕尼黑协定》     ④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⑤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18.

第一次柏林危机期间,苏联封锁水路通道却开放空中走廊;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首脑秘密来往,信件达25封,且事后架设 热线 电话,这反映出美苏(  )

A.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战略B.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C.对峙中规避风险自我节制D.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

19.

图2中波兰领土边界的变迁(  )

A.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B.体现苏联国家战略需要C.引发了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对战后世界格局有冲击作用

2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实行新东方政策,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并承认民主德国,法国也提倡东西方 缓和与合作 ,推动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与中国建交并退出北约,法德对外政策的转变反映了(  )

A.西欧自主和独立性增强B.欧共体成立后推动北约东扩C.美欧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D.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消除

21.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把开矿、公共交通、邮电等原属国家垄断的部门交由私人资本去经营。同时,把学校、市政维护、收运垃圾、道路修整等公共事业交给私人 承租 。这反映了英国(  )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D.力求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22.

二战后,西方一些传统老工业区,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趋于衰退,很多工厂废弃,机器布满铁锈,被称为铁锈地带,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C.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D.国家忽视传统产业升级

23.

有学者称:戈尔巴乔夫实施 加速发展战略 意图扭转苏联经济停滞,在初期经济效果不佳时提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收效甚微下又骤然转向政治领域。该学者意在说明苏联改革进程中(  )

A.存在过激倾向缺少宏观规划B.否定社会主义制度C.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24.

近年来,由G8到G20,新兴经济体不断推进与发达国家就国际金融和经济持续发展进行讨论和研究,金砖五国机制日渐常态化、实质化,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 争常四国 联盟试图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这些现象表明了(  )

A.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主导地位B.世界权力版图正在逐渐改变C.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D.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均衡分配

二、材料阅读

2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在1348到1349年间,瘟疫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整个欧洲。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无法被确知的;但我们知道,欧洲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部分人口密集的城镇,死亡率甚至超过了50%。此外,修道院也是重灾区之一,大量牧师因照顾垂死的人而染病身亡。
一一摘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二
年表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1300—1500)

——摘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三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 世界时间 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下表是不同时期 世界时间大挪移 的概况。

公元前202220

中国西安、洛阳

罗马

6世纪以后

中国

13世纪以后

逐渐向西方转移

18世纪

世界时间的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饥荒、大瘟疫给中世纪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三,从经济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说明13―18世纪 世界时间大挪移 的原因。(10分)

2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
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根据传统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强制手段,是被承认的,是合法的。进入19世纪末,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899年海牙和平会议缔结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虽然没有从法律上否定战争,但是规定各国应尽力免除诉诸武力,而用和平手段解决纷争。1907年海牙和平会议进一步对战争权利加以限制,并对斡旋、调停、国际调查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规定。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设立了追究战争犯罪的内容。1920年的《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将战争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之前三个月内不得从事战争。1928年订立的《非战公约》,第一次从法律上明确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也成为制止侵略战争的重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刘长敏《论海牙和平公约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形成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双方的决策者都认为要尽力避免冲突,要争取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和平共处便实际成为他们指导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所倡导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世界战后的和平发展,体现出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前后国际社会对战争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雅尔塔体系为 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 所做出的努力。(9分)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看法。(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5一1999世界大事记(部分)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成立。
1947年,英国结束其在南亚的帝国统治,印巴分治;美国等23个国家签订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1956年,埃及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59年,古巴革命。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1991年,欧共体的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澳门回归中国。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论题明确,逻辑合理,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