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9.2020—2021学年度北京市海淀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6 浏览数:318

一、单选题

1.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鳖类及昆虫,出土了1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  )

A.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B.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C.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D.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

2.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等人送来了祭肉,同时让桓公 免去下拜受赐的仪节 。但齐桓公仍按照礼仪下拜。会盟后,诸侯们订下 无有封而不告(分封要报告盟主)”等盟约。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周代礼乐秩序得到维护B.周襄王重建绝对权威C.桓公霸业得到诸侯认同D.宗法分封制得以巩固

3.

以下诸子及其思想。对应准确的是(  )

A.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韩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墨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庄子——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

4.

下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 迁陵以邮行洞庭 。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 迁陵县 送到 洞庭郡 。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  )

A.出土文献——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B.出土文献——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
C.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D.实物史料——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

5.

汉初 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才)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到文帝和景帝时期. 流民既归……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 。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C.均输平准,平抑物价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6.

西汉时,刺史 以小制大 ,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 州牧 ,掌一州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监察区 变成一级行政机构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7.

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 (  )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   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   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

唐宪宗时,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 飞钱 ”。这一现象 (  )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表明金融汇兑业务的出现   ③导致纸钞滥印通货膨胀   ④加大了商人携带现钱的危险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9.

杜佑的《通典》记载: 大唐令……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 据此材料可推断,唐朝时 坊正 (  )

A.负责城乡间政令传递B.维护城内的基层治安C.掌管官吏的业绩考核D.负责在坊内分配徭役

10.

下图为隋唐时期户数统计图。对各阶段户数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①一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内迁B.②一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发展C.③—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发动叛乱D.④一黄巢起义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

11.

宋初设立通判,州长官不得单独签署文件,需要通判的连署,文件才能生效。至于通判的数目, 大郡置二员,余置一人,州不及万户不置 ;至于武臣驻地,则 小郡亦特置矣 。通判的设置体现宋代(  )

A.官吏协作行政效率提高B.制度僵化导致因循守旧C.行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D.地方官员间的相互牵制

12.

北宋初年,人们主要通过手抄方式传播书籍。至北宋中叶,则 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苏轼感慨说,学者获得书籍 多且易致如此 。这一材料可以说明(  )

A.学在官府 局面被打破B.雕版印刷术有助于文化传播C.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尊崇D.古典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繁荣

13.

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五等户并与免

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摇役

B

今后客户起移、更不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C

佃农要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

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

D

望吴之野,茅屋饮烟、无穷之极,皆佃产也

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已有

14.

南宋福建泉州地区 有黍有禾,有麦有菽 ,作物品种齐全,形成了 燥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畲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 的局面。这则记载能用来说明(  )

A.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B.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农民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D.引进的美洲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15.

以下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理的史事是(  )

A.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B.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C.设都指挥使司,管理西藏D.设置九边军镇,扼守长城

16.

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都察院名义上是最高监察机构,但管不了六科,六科 俱系近侍官员 ,直接对皇帝负责。如果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不同意见,可以 上疏互驳,皆控御前 ,由皇帝做裁决。这说明 (  )
①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官吏   ②明太祖掌握监察意见的最终处决权
③都察院和六科分割丞相的监察权力   ④六科是都察院的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7.

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 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 的特点。对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  )

A.赋役合一 的具体办法是摊丁入亩B.按亩计税 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C.用银交纳 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D.手续简化 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

18.

明朝人聂豹(1486—1563)认为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于身心无所得者,往往有之 ,若有志于圣学,应 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吾良知本体之量 。材料反映出聂豹(  )

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D.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

19.

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地方官员 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 转相逃,则转相为盗 。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

A.天灾人祸交织B.土地兼并严重C.边防危机四起D.君主不理政事

20.

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介绍远镜的法和机械原理

邓玉、王征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器图说》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的构造与原理

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21.

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 乡饮酒礼 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 为臣竭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 等内容,也包含 为民读律 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二、材料阅读

22.

棉花的音译与棉花传入路线(14分)
材料一
《后汉书》记载哀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 绩以为布、幅广五尺 ,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超南语中的“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 古贝 。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 古贝
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a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die),白叠等。《新唐言》记载: 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布。 唐初编撰的《梁书》载: 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2分)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2分)
材料二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 纺织为布 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 ,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 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23.

城市的变化(12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图中反映出的城市发展进行评析。(12分)

四、材料阅读

24.

历史人物及其时代(12分)
材料一
洪武二年,倭寇 数侵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掠夺货财 。明初政府加强海防,倭寇未酿成大患。
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衰弱,到了嘉靖时,浙、闽沿海卫所 战船、哨船,十存一二 。倭患日益严重。
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在兵书上题下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的誓言。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在昆山 分掠村镇,杀人万计 烧房屋二万余间 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
嘉靖三十五年,戚继光出任宁绍台参将,镇宁台州等地。他请求在义乌山区招募新兵,获得朝廷恩准。
嘉靖三十八年,他来自到义乌招募三千人,组编成军进行训练,又适应东南沿海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 鸳鸯降 等新战法。经过两个月训练,他招募的这支军队开赴抗倭战场。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掠台州等地,戚继光率军作战连战皆捷、救回被掳男妇数干(千)名,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
浙东倭患平定后,戚家军又赴福建、广东抗倭。所到之处, 戚家军号令金石,秋毫无犯,民乃以手加额曰: 今日始见仁者之师矣!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明时期》等

材料二
用兵能用浩然之气,即是义理之勇,否则血气而已矣……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

——戚继光《止止堂集》

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须兵士立得脚根定,则拽柴可以败荆,况精器乎!

——戚继光《练兵实纪·原火器》

时代与个人关系 角度,解读戚继光的历史功绩(12分)

25.

文化遗产保护(1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保护方针和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985年和2004年,中国分别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 确保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推出 故宫名画记 全景故宫 玩转故宫 等7款数字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

——摘编自宁古喆《辉煌70年》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4分)
材料二
近百年来的国际文化遗产宪章、宣言、决议等文件繁多,其中重要的遗产保护文件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制定。摘录于下表

时间

文件

保护对象与范围

保护原则与方法

1931

雅典宪章

历史古迹

历史古修复七项决议

1964

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古迹与遗址

原真性原则:将古迹遗址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

1975

历史性小城镇决议

历史性小城镇

在修复和翻新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俗和期望

1994

奈良文件

文化多样性与遗

性多样性

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多样性原则

1999

国际文化旅游宪章

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

提倡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结合,旅游应交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特征

2000

中国文物古进保护准则

中国文物古迹

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准则

2003

建筑遗产保护原则

建筑遗产

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

2005

西安宣言

周边环境

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独特性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该你对国际遗产保护的理解。(6分)

26.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8分)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
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
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了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俄语外来词的多维度研究》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上表现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