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7.山东省泰安市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513

一、单选题

1.

战国时期,商鞅认为: 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 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2.

某学者认为,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 推恩 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此外,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此举(  )

A.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D.使王国彼此分立并互相牵制

3.

表1为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及出处。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表1

唐代中印制糖业交流概况部分

出处

太宗遣使天竺摩揭陀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压汁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印度炼糖技术在78世纪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否则唐太宗绝不会派人去学习。同时,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讲到印度吃饭时食用沙糖

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

唐高宗年间)(唐使者王玄策向摩揭陀国王和摩诃菩提寺提出招聘制糖专家,寺主立即同意派石蜜专家2人,寺僧8人来中国支持制糖事业

李治寰《唐代引进印度制沙糖法考证》

A.西域制糖技术世界领先B.唐朝的贸易落后于天竺C.技术进步助推经贸兴盛D.唐朝对外交往注重实利

4.

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 二府 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 都承旨 副都承旨 ,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

A.体现了 崇文抑武 的制度设计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

5.

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中叙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商人刘有才最初选择宋金为女婿只是贪他是个好劳力;后来宋金一病不起,被刘有才抛弃;但宋金后来成为家资万贯的富商,化名钱员外再向刘家求婚,刘有才 求之不得 ,宋金终与妻子团圆。这体现了(  )

A.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B.传统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D.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取向

6.

表2为1868—1893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农产制成品进出口值统计表(单位:两)由此推知,当时(  )

表2

类型

年份

主要农产品及农产制成品输出值统计

主要农产品及农产制成品进口值统计

棉花

油类

棉花

糖类

茶叶

蔬菜

1868

25108885

37172015

587821

4919

4299709

573390

325550

1087048

1873

28288901

39299139

228774

66121

2146678

809

51269

1354575

1878

19829699

32013184

236817

51792

970495

137623.

24610

893328

1883

17470238

32174051

241026

109007

2100300

461901

35536

1123627

1888

20070351

32093251

2228284

311272

1512651

666912

59762

1707248

1893

25787504

30558723

6166182

802287

660707

7428635

60825

1571058

A.农业区域发展呈现了不平衡的态势B.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受到冲击C.民众生活依赖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列强逐渐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

7.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沦丧问题。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衡。这一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态势B.救亡图存成为知识界的共识C.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D.马列主义思想方法广泛传播

8.

1949年2月27日,北京市军管会发布《关于停止外国记者活动的通令》,限令外国记者即日起停止一切活动。市公安局遵照市委和市军管会的指示对其他外侨活动也予以种种限制,如外侨出入城要凭颁发的通行证、外出要办旅行证和通行证。这表明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治外法权B.新政权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C.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

9.

1971年10月,经过联合国成员国投票,新中国得以重返联合国。在这场投票中,大量亚非拉国家投了赞成票;一贯与中国意见相悖的欧洲国家几乎全票赞成,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苏联也投了赞成票。这反映了(  )

A.中国大力推行不结盟外交B.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C.中国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D.中苏关系恢复了正常化

10.

某学者认为,古代罗马外事裁判官的审判思维是以罗马市民法作为参照系,进行不断减损,尽量让其更抽象因而更具普遍性。顺着这一脉络,他们将人性中的普遍理性作为法律适用依据,逐渐形成了适用于罗马人与外邦人、外邦人与外邦人的万民法。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自然法理念推动了万民法的形成B.罗马法律体系的日臻完善C.市民法与万民法实际上没有区别D.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11.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商品种类和样式层出不穷。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更是以生产新产品、开创新生活为目的。但这些不属于贫苦的工人们,他们不但物质贫困,精神上也十分空虚,生活苦不堪言。这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

A.整合了社会矛盾B.加剧了社会分裂C.割裂了国内市场D.加速了人口流动

12.

某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和平运动推动了限制和反对战争的国际法的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欧美和平运动逐渐绥靖化,为绥靖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由此可见,当时的欧美和平运动(  )

A.助推了法西斯势力的形成B.伴随形势发展产生不同效果C.直接引发了新的世界大战D.使和平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13.

下面漫画(图1)的题目是《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对漫画中人物情绪合理的解释是(  )

图1

A.胡佛与罗斯福的经济主张无任何共性B.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了民众的支持C.胡佛与罗斯福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D.新经济 模式被下层民众普遍接受

14.

1941年8月,英美领导人在大西洋的军舰上举行会谈,美国助理国务卿韦尔斯企图让英国废除 帝国特惠制 ,英国首相丘吉尔当即拒绝。美国总统罗斯福最后作出了让步,保存了英国的 帝国特惠制 。罗斯福此举(  )

A.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B.是对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妥协C.换取了英国对美国称霸世界的认可D.体现了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原则

15.

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举行第四次会议,有75国参加。会议要求发展中国家从掌握自然资源主权和确定原料价格着手,发展国民经济。到1995年,参加不结盟卡塔赫纳会议的国家已达113个,占世界国家总数的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  )

A.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B.体现了经济区域化的潮流C.顺应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D.改变了 冷战 的国际形势

二、材料阅读

16.

图2、图3分别是唐代和南宋都城的平面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图2 图3
分别提取图2、图3的都城平面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都城和宋代都城的不同之处。(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中体西用 一般认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关于其作用和意义,史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如表3所示。

表3

看法

代表人物

中体西用充分体现了洋务运动目的和手段的根本矛盾,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与实际行动的行不通,硬把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体系糅合在一起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

黄逸峰、姜铎等

中体西用虽有局限性,但主流是进步的,是发展变化着的革新进取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来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季云飞、陈旭麓等

中体西用是一种由积极走向消极反动的社会思潮。1894年中日战争以后,其逐渐丧失了历史进步意义,成为中国社会继续近代化的思想障碍。

丁伟志、何继龄等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 中体西用 的理解。(14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近日,年近80岁的原四川省丹棱县委书记郭建杰故地重游,参观丹棱农村、学校、企业、城市,与已退休的丹棱本土县委书记杨万顺,现任县委书记周孝平畅谈改革开放30年丹棱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建杰:以粮为纲,大修农田水利。因为大修了农田水利,丹棱粮食产量增加,农民都有粮食吃了。
杨万顺:多种经营,推行结构调整。1983年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丹棱规划了500亩地栽桑养蚕、种水果,农民富起来了。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
周孝平:强工稳农,谋划丹棱未来。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家园试点县,是县委、县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实事。

——摘编自黄信成、吕崔燕《三代县委书记见证改革开放》(2008年)

(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农民对话场景。(7分)(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四川省丹棱县的变化,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的历史是一部 改革史 。(8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表4 英国近代政治转型概况表

主题

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主要表现

议会改革

1832年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上层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1867年改革使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的人数增加;1884年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农业工人,大部分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1885年改革通过重新分配席位法案,接近平等代表制原则。

两党政治

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改称保守党,辉格党改称自由党。两党在议会内成立严密的议会党团组织,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其任务是提名候选人、制定竞选计划及组织竞选。两党先后建立起全国性组织。英国逐渐实现了基于议会多数的两党轮流执政。后来,自由党的地位逐渐被工党取代,但其两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依然如旧。

行政改革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推行了以廉政高效为目标的行政改革。英国中央政府不断扩大规模,增设了一批如内政部等部级机构。英国政府也对地方政府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对地方自治实行民主化改革。英国的军事警察组织也不断完善。

社会立法

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劳工立法、教育立法、公共卫生立法、社会保障立法等使社会立法的内容和范围都扩大了。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卷》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史料价值。(1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