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57.2020—2021学年度吉林省十校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32 浏览数:313

一、单选题

1.

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 轴心时代 理论,他认为在公元前8—前3世纪的时期里,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政治、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见解。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  )

A.说明了古代文明遵循完全相同的发展轨迹B.源自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共同进步C.反映了欧亚大陆自然状况具有极强相似性D.印证了思想学说的水平决定社会发展程度

2.

下图为古代主要文明分布示意图,据此图可得知古代世界的文明(  )

A.多元分散,独立共存B.相对孤立,毫无交流C.起源中东,不断扩散D.欧亚领先,非洲落后

3.

在遥远的古代世界,人类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文明成果,代表了人类先祖的智慧结晶。下列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属于古印度地区的是(  )

A.发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B.特产莎草被加工成重要的书写材料莎草纸C.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并提出按位计值法D.创作了大量悲剧和喜剧以及神话传说作品

4.

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在其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都曾出进行过大规模的武力扩张,而在爱琴海域的古希腊诸城邦,则更注重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等手段向周边地区进行殖民。造成这种不同扩张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传统文化B.社会管理方式C.文明开化程度D.社会经济形态

5.

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诸如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大流士推行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便于自己对国家政局的全面掌控B.完善国家的官僚体系C.保证帝国官员之间能够相互监督D.适应不同地区的风俗

6.

公元2世纪时,演说家阿里斯提德曾在《致罗马》中指出: 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过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与这个世界上。 这段描述(  )

A.表现罗马演说家对世界的无知B.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的繁荣C.说明罗马帝国已成为世界中心D.展现了罗马发达的农业技术

7.

在中古的西欧社会,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封臣背主求荣,将会被领主抛弃;但如果是领主不履行诺言,封臣同样可以抛弃领主。这说明在当时的西欧,封建关系存在的特点是(  )

A.封建领主拥有绝对的专制权威B.领主与封臣之间存在血缘纽带C.封建契约关系具有双向制约性D.封臣拥有极大的独立自主权力

8.

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这些城市不仅经济繁荣,城市的居民甚至要求他们的领主赋予他们一定的政治权利以便管理他们生活的城市。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人身自由权B.自由经营权C.宗教信仰权D.城市自治权

9.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宣称: 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 这样的规定(  )

A.导致拜占庭四分五裂B.适应了国家复杂局面需要C.激化了各民族的矛盾D.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今天

10.

中世纪时,欧洲地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被毁灭殆尽,而阿拉伯地区则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文版本的古希腊、罗马书籍。这些书籍在中世纪后期又被译成拉丁文等西方文字重新回到欧洲。这说明(  )

A.阿拉伯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欧文艺复兴运动B.阿拉伯文字成为世界通用性文字并被广泛流传
C.古希腊、罗马文化对阿拉伯地区产生深远影响D.阿拉伯帝国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带

11.

下图是某高中班级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探讨内容的提要,根据文字信息判断他们正在讨论的是(  )

地跨亚非欧三洲

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并作为首都

苏丹既是国家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帝国成为东西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A.古罗马帝国的兴衰B.阿拉伯人的扩张C.奥斯曼帝国的发展D.笈多帝国的崛起

12.

朝鲜王朝除每年定期的科举考试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选官考试,成为 别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 谒圣试 ,国王也会亲临考场。这反映出(  )

A.朝鲜王朝完全照搬唐代制度B.历代朝鲜国王都亲自主持科举考试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D.中国儒家思想对朝鲜产生深远影响

13.

下图是非洲某处重要的文明遗址,在20世纪80年代,该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该遗址是(  )

A.阿姆苏克王国B.大津巴布韦C.摩加迪沙D.桑海帝国

14.

在以往对于非洲史的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非洲人 吃饭靠大树 财富看实物 等观念与现代化文明背道而驰。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必须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这些观点说明了(  )

A.非洲的落后完全源自于其传统文化B.学界对非洲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C.探究非洲发展历史的方法日趋成熟D.非洲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

15.

印加人以善于修筑道路而闻名于世界,15世纪末,印加帝国的道路贯穿全国境内,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程长达1600公里。印加人如此重视交通建设的原因是(  )

A.传递命令调动军队B.便于人口迁移C.推动各地经济交流D.便于领土扩张

16.

有学者认为: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该学着意在表达(  )

A.后人夸大了哥伦布等航海家的作用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发展资本主义C.全球联系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D.阻碍欧洲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是海路

17.

在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之后,欧洲又有大量的航海冒险家踏上了这一航程。16世纪,以为航海家在环球航行中到达了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这位航海家是(  )

A.法国人卡帝埃B.荷兰人巴伦支C.英国人卡伯特D.英国人德雷克

18.

15世纪早期,有人曾记录过胡椒从亚洲产地到欧洲市场的变化:1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的价值是1克—2克白银,到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克—14克,到威尼斯达14克—18克,而最终到达欧洲各国则达20克—30克。这一现象(  )

A.源自于欧洲生产力水平的落后B.促使欧洲谋求与亚洲建立新的商业渠道C.反映了西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D.说明亚洲在欧亚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

19.

中国古代一本农书中出现了关于甘薯的记载: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 番薯 。后来国家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于是这种作物逐渐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据此推断,这本农书可能最早出现在(  )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20.

自西班牙人占领美洲后便强迫当地人种植欧洲市场上急需的棉花、烟草、可可等产品,而西班牙本土特产的橄榄、葡萄等产品被禁止在美洲种植。西班牙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维护本国在世界市场中心地位B.完善西班牙农业生产结构C.强化美洲对西班牙的经济附属D.打击美洲对西班牙的反抗

2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  )

A.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性质B.全球物资运输的情况C.欧洲资源较其他地区匮乏D.西方文学流派的演变

22.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位诗人是(  )

A.彼特拉克B.但丁C.薄伽丘D.米开朗琪罗

23.

16—17世纪以来,随着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下面两幅图反映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是(  )

A.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B.重实用而轻理论C.善于观察和逻辑猜测D.依靠实验与推理

24.

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欧洲文学作品中的封建君主大多为正面形象,作家在作品中多有歌功颂德;而到了18世纪,君主在文学作品中则变成了腐朽、堕落的代名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文学流派的发展B.封建君主地位的下降C.社会主流思想的转变D.天主教会统治的腐败

25.

1689年,来自荷兰的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与妻子玛丽二世与议会签署了《权利法案》,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当时的威廉与玛丽尚可以(  )

A.颁布行政命令B.废除国家法律C.解散议会下院D.制定国家税制

26.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中规定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是国会可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这体现了(  )

A.自由至上原则B.权力制衡原则C.平等互利原则D.直接民主原则

27.

下图是1740—1852年英国生铁产量(吨)示意图,对英国生铁产量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表明重工业已成为主导B.生铁成为英国主要出口商品C.得益于新式工具的应用D.电的广泛应用推动产量增加

28.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3.2%上升到15.7%,而英国则从31.8%下降到14%。由此可以推断(  )

A.科学创新带动经济发展B.英德战争一触即发C.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D.英国自此走向衰落

29.

1824年,英国人欧文在美国购买了土地并成立了一个名为 新和谐公社 的社会组织,进行共产主义 劳动公社 的试验。在公社中,设有工厂、农场和学校,人人参加劳动,分工合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但是4年后,由于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失败。欧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资本主义矛盾尚浅B.公社管理制度混乱涣散C.资产阶级政府蓄意破坏D.设想超越社会发展程度

30.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该书撰写了几种文字的序言,分别是1872、1883、1890年的德文版,1882年俄文版,1888年英文版,1892年波兰文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这些序言的撰写说明了(  )

A.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思想B.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性C.资本主义已被社会主义所取代D.社会主义更适用于欧洲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大事年表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356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451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221

罗马统一意大利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202年—公元184

罗马强盛时期201年—公元192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西晋统一王朝280316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

南北朝对峙420589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

日耳曼人入侵375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1944年法国学者马勒莱发掘越南南部古海港奥克.艾奥遗址,认为其为东西海上交通的中继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152年和161~180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雕像中安敦时代的风格,表明二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①—⑤各时期中国与罗马历史发展的共性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无法建立直接往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交流的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大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在思想主张方面的共性之处,分析宗教改革相较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进步之处及其社会根源。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并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新高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