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5.2020—2021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388

一、单选题

1.

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卜骨,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用于祭祀、带有符号的陶尊,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带有墓葬的祭坛,墓葬大小及随葬品数量有别,随葬品却都以玉器为主。这些考古发现共同说明了 (  )
①原始宗教礼仪出现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③社会分化比较明显   ④早期国家完全形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

荀子指出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治之经,礼与刑 。据此判断荀子的治国主张 (  )
①否定了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   ②强调了隆礼重法的重要性   ③表明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批判   ④反映了儒、法融合的趋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汉书》记载了郡国对其属县的考课情况:卜式 为成皋令,将漕最,拜齐太傅 、赵广汉 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 、萧育 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及罢出 。考课的作用在于(  )

A.确保朝廷政策稳定性B.纠察豪强郡守不法行为C.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D.考核官吏政绩以定升降

4.

下图为《西晋末年汉族流民路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口由中原城市向周围边疆地区迁徙B.内迁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形成混居的局面C.北民南迁主要集中在荆、扬、益等诸州D.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是民族迁徙主要原因

5.

《新唐书·地理志》指出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令式:章程)”。这表明唐朝(  )

A.实行一种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B.开创了设立机构管理民族事务的先例C.对边疆地区实现了直接的管辖D.是中国古代疆域范围最为广阔的王朝

6.

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国家

立法情况

日本

《大宝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是日本古代划时代法典

朝鲜

《高丽史·刑法志》记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

越南

越南古代的《刑书》、《国朝刑律》等都是源于《唐律》

A.日本、朝鲜和越南皆照搬中国《唐律》B.唐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法律的编纂和修订C.《唐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D.《唐律》体系完备,在东亚国家广为传播

7.

据《马可·波罗行纪》载,元代每个驿站的驿馆都有一个高大美观的宅院,房间里陈设着华丽的卧榻,上面铺着丝绸质地的被褥,使臣需要的所有的东西都准备齐全,即便是一个国王看见这样的住宿环境也会觉得很满意。材料表明驿馆的功能有(  )

A.中外交流B.皇帝行宫C.军事驻防D.基层治理

8.

元代匠户世袭为官府工作,实际上是官奴隶。明朝匠户虽仍不自由,但可以银代役。官府可以银雇役,最后甚至不再追究匠户隐为民籍。材料反映出明代社会的现象有 (  )
①一条鞭法的实施   ②工匠赋役负担沉重   ③户籍管理逐渐放松   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

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 致良知 为核心的理论。他认为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与愚夫愚妇相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相异的,是谓异端 。这些言论(  )

A.冲击了重农抑商观念B.强调理性思考的精神C.蕴含一定的平等色彩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10.

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随后,琉球、中山、日本、别失八里、苏门答剌、满剌加、小葛兰等国入贡。除少数的几个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使节的来访都与郑和的出使有关。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给明朝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B.是明朝朝贡体制的延展C.消除了海禁政策造成的不利影响D.密切与亚非拉友好关系

11.

康熙朱批李煦奏折: 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无人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 奏折制度 (  )
①是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   ②反映了清朝的腐朽统治   ③提高君主专制行政效率   ④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2.

阅读下列《清末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清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B.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延伸C.贸易逆差的地位长期保持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日益加深

13.

《申报》(1874年)刊载时人言论 夫人之奢侈者,精其食,美其服,奇巧其器具,各习是也。乃吾静夜自思,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 这反映出(  )

A.主张节俭为治国理民之策B.西俗传播改变人们传统价值观念C.重义轻利 思想广为弘扬D.工商业阶层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14.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各阶层人民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是探索的相关主张,按其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

15.

据张謇记载 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自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庆,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而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 民国政府的措施使得(  )

A.经济发展未受军阀割据影响B.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出现C.抵制日货运动取得巨大成功D.民族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二、材料阅读

16.

古代史料考证(10分)
考证即考据,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证明史料真伪、辨明是非,以求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靠史料的研究方法。
材料一
司马迁写《史记》,对古文献和古史料做了大量考求辨订的工作,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
材料二
西晋初年,学者们曾用《汲冢竹书》来考证现存典籍。金石的考证也受到普遍重视,或以金文证经,或据金文释字,或据实物形制纠正古代传说之谬,或据金文校订古书记载之误。
材料三
南宋时期出现许多类似读书笔记的考证杂著,如洪迈的《容斋随笔》考订不少史书误载,他以诗文证史,以碑石文字证史,以手本订正流行本,考证审慎精当。
材料四
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著《十七史商榷》。在谈到自己在校勘的同时, 又搜罗偏霸杂史、稗官野乘(乘:史书)、山经地志、谱牒簿录、以暨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山林冢墓祠庙伽蓝碑碣之文,书取以供佐证,参伍错综,比物连类,以互相检照,所谓考其典籍事迹之实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安作璋《中国古代史料学》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史料考证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4分)
(2)依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古代史料考证的具体方法。(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秦汉时期(12分)
材料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一般可以说周秦是一大变。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连续性的历史时期,故可以把秦汉相连称呼,并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
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秦汉时期突出的特点是 统一 ,所以常常用第一个统一王朝、统一大国等来形容。
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秦汉史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秦汉历史与先秦历史相比,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发展阶段,虽然期间经历过反复,但是这一发展大势并未改变,并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之所以被称为 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 ,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与先秦历史相比,秦汉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国家通过二十等爵制实现了对个人的支配,以及编户齐民的形成,解构了先秦宗法集耕的社会形态。随着国家意识由法而道,最终独尊儒术。……从此制约、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走向。
秦汉时期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并发生影响,但不等于说这400年的历史没有变化。举例来说,作为皇帝主要辅佐的宰相,其名称、地位、执掌、作用都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它又万变不离其宗。宰相辅助皇帝主管一切,专制君主仍是主角。……秦汉的这种变化,以后朝代更多,但是变来变去总的精神都是维护君主的绝对专制,这可以说是专制主义长期不变的一个方面。郡县制也是如此,名称乃至两级、三级或者四级,历代的变化很多,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作出历史解释。(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8.

婚姻观与时代(9分)
事例一
《陈书·儒林传》记载,南朝时期出身于高门士族太原王氏的王元规,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兄弟三人随同母亲寄居舅父家里。当地富豪刘琪为攀上名门亲戚,想以巨资陪嫁,把女儿嫁给王元规。母亲准备答应,王元规却哭着说我们正是因为一直保持婚姻门第,才受人敬重,怎么能够家贫就非贵而婚呢?结果这桩婚事未成。
事例二
宋代 婚姻不问阀阅 。据宋代笔记体著作《萍洲可谈》记载:宋真宗时外戚刘美的女儿嫁与开封茶商马季良为妻。作为朝廷命官的向敏中和张齐贤,居然为娶一有钱的妇人发生争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对上述婚姻观进行评析。(9分)

19.

近代中国的救亡与启蒙(12分)
材料
1840年以后,救亡以实现民族独立、启蒙以实现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救亡型的民主启蒙引发哪种力量的觉醒,哪种相对应的民主救亡方案就会先拿来救亡。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虽然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它们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五四运动前,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方案、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方案相继失败,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启蒙偏离中国救亡道路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推动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达到高峰。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启蒙产生了保留和转向,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民主启蒙的指导思想。

——改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中国近代前期的启蒙之路。(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