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3.2020—2021学年度江苏省南京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33 浏览数:287

一、单选题

1.

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在印度数千年的历史中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阶层划分和细致的职业分工,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它以神的名义把人按照严格的等级加以区分,种姓越高就认为越纯净,离神越近。该制度(  )

A.主要涵盖印度社会的上层群体B.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
C.源于佛教D.对现代的印度社会的影响极小

2.

公元前334年春天,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挥戈东进,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东征。东征途中,马其顿军队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远征(  )

A.形成了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B.是统一战争,具有正义性C.基督教开始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D.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趋同化

3.

《欧洲史》中记载, 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 。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B.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C.是相对独立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D.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4.

基督教作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继承者和保存者,为中世纪文化奠定最主要的根基,也使之成为中世纪世俗和宗教教育的基础;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由此可知,基督教(  )

A.是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B.起到承前启后、传播文化的作用C.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产生D.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

5.

在历史上,君士坦丁堡曾经历了两次大劫难。第一次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屠杀,标志着帝国的衰落,直到1261年收复。第二次是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帝国正式灭亡。请推断,这里的帝国指的是(  )

A.拜占庭帝国B.古代罗马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D.阿拉伯帝国

6.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 是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运动,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事实B.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和历史事实

7.

……那一幕幕惊险离奇的故事。那里有爬满青藤的金字塔,有古木参天的城市废墟,有令人瞠目的巨大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无数让人难以解释的谜团……奥尔梅克、玛雅、托尔特克、阿兹特克、印加……数不清的故事在密林中悄然上演,难以计数的黄金在无人知晓的洞穴、深井中沉睡,直到欧洲人背着火枪的身影在密林外闪现……这是某部著作中的一段描述,可能出自(  )

A.《古代近东文明——古代两河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研究》B.《亚历山大远征记》
C.《探寻古罗马文明》D.《黄金帝国的落日:追踪美洲古代文明》

8.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大迁移。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各地区之间发生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迁徙方向

方式

原因

A

甲地迁往丙地

主动移民

工业革命

B

乙地迁往丁地

被动移民

黑奴贸易

C

丙地迁往乙地

被动移民

殖民扩张

D

丁地迁往甲地

被动移民

黑奴贸易

9.

对于16世纪西欧 价格革命 发生的原因,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往往侧重于美洲进口金银的影响。但后来有学者认为,更要考虑欧洲由农本向重商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达才是 价格革命 的深刻根源。近年又有学者从气候、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对 价格革命 产生了催化剂作用。据此可知(  )

A.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的变化B.材料全面完整地归纳了 价格革命 的原因
C.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10.

他们关心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强调人和人所能取得的成就,认为人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具,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固有的潜能。 人要认识自己,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世界。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B.宣扬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C.彻底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D.摆脱了封建专制王权束缚

11.

在那个混乱无序的时代,王权是新兴民族国家的象征,代表了历史进步的因素。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王权与市民阶级在反对封建世俗贵族和教会僧侣的斗争中,在统一民族国家的斗争中暂时达成一致,这成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觉醒的表现。 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为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D.动摇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12.

关于拿破仑,褒贬不一。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 的确,他(拿破仑)是从凯撒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亚历山大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人物之一。 而(俄)(1799—1837)普希金在《皇村回忆》中写道,拿破仑是 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 ,他上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 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 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 以下解读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B.普希金与拿破仑是同时代人,评价更真实可信
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D.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13.

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

A.15世纪在①兴起的改革运动,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B.17世纪中期在②进行的改革,建立了近代政治体制
C.19世纪中期在③进行的改革,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19世纪后期在④进行的起义,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14.

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法》,法案规定: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者是财政署普通法庭起诉。在专利制度下,人们对创新成果的独占性为法律保障。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专利制度增加了人们创新的热情,英国出现技术创新高潮。英国的专利制度(  )

A.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B.使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C.保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D.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技术世界领先

15.

一位西方史学家在《全球文明史》中写道:1750年到1914年西方社会错综复杂的历史有三个主题: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工业化。二是1789年到1848年的革命年代中的政治剧变。三是西欧的制度和价值观输入到诸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移民社会中,扩展了西方文明的地理范围。对这个时期的历史可以补充的主题是(  )

A.人文主义开始复兴B.社会主义运动兴起C.雅尔塔体系的形成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6.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B

由于1832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年的488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增加到33%

英国民主只是极少数人的民主

C

1800年,欧文担任英国苏格兰新拉纳克棉纺厂经理,他缩减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工人工资。

缓和了当时英国的劳资矛盾,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D

《共产党宣言》中写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结尾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17.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 这是因为圣马丁(  )

A.领导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B.为亚洲民族觉醒作出了巨大贡献C.领导了墨西哥独立起义D.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18.

口述史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一种研究方法。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整理了大量一战老兵的采访录音,为观众呈现了极度真实的战争体验。下列表述符合士兵个人感受的是 (  )
①倘若一名军人1914年退伍回家,1917年又重新回到战场,他完全认不出来这是同一场战争。
②我有两次中毒气,但是我并不担心,我只能尽力做到最好。
③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④塞尔维亚那儿发生的枪杀,不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自己的事儿吗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9.

全世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必须加强团结,斯拉夫人必须在以俄国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旗帜下联合起来,德国人必须学会 大日耳曼主义思维 一战前的这种思维反映出当时(  )

A.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 火药桶 B.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C.极端民族主义盛行D.帝国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0.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B.苏联的现代化道路——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
C.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布运动D.第二次世界大战——七七事变——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

21.

苏维埃政权的高层决策者们凭着历史的惯性,想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下去。1921年,苏俄全国发生饥荒,千万人在挨饿。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发生激烈冲突,为反对无偿的粮食征收,农民拿起了武器,进行反抗。列宁看到危机严重性,及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这表明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  )

A.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苏维埃政权B.缓解国内危机保证前线胜利C.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调动革命积极性D.缓和工农矛盾加速工业化建设

22.

20世纪20年代,苏联为了扩大在农村的政治影响,创新性地运用了宣传画的手段。由艺术家创作的新型工人和农民形象的宣传画进入到每一个村庄,以新的偶像替代了过去农村常见的宗教偶像。这表明(  )

A.宣传画是苏联主要的宣传手段B.宣传画形式适合农民认知特点C.新经济政策在农村的影响扩大D.工农苏维埃政权由此得以确立

23.

漫画可以拓宽学习历史的途径,达到 以图证史 的目的,能够更直接鲜明地感受历史。下图为二战时期的漫画,漫画盘子上的馅饼写着 捷克斯洛伐克 ,左边戴礼帽的是英法领导人。此漫画意在(  )

A.讽刺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B.揭露法西斯国家罪行,讽刺国际联盟的形同虚设
C.谴责捷克斯洛伐克的亲德立场D.指明《凡尔赛和约》的虚伪性

24.

小张探究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时,取材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一个世界两种制度的对立》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C.《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D.《浅论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5.

很多学者的论文标题可以表达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形势,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等。这些题目折射出当时(  )

A.西欧国家逐步联合走向一体化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C.冷战 之下国际形势的紧张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26.

西方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 对于二战后的国策方针,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做的努力。 基于此,二战后的美国(  )

A.推行 冷战 政策,遏制社会主义B.实行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国家C.主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D.倡导建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

27.

下表反映了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局面出现说明(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9%

111%

191%

5%

A.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显著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位下降C.各国经济理性发展D.政府需要适当减少经济干预

28.

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消息传开,当时担任美国参议员的林登·约翰逊称这是 第二次珍珠港事件 。美国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苏联的领先,主要是理科教育的成功,因此认为美国的教育必须改革并提高难度。这说明(  )

A.苏联国家体制适应时代发展B.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C.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技发展D.理工科水平决定国际影响力

29.

近年来,随着中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欧洲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上升,直接冲击着美国的国际地位,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美国视中国和俄罗斯明确为战略对手,不断打压;另一方面,美欧的大西洋同盟关系裂痕不断加深,矛盾难以化解……加剧了 美国靠不住 的欧洲忧虑。这反映了(  )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B.发达国家经济优势不复存在C.世界格局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D.第三世界崛起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

30.

如图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新全球史》B.《资本主义史》C.《西方世界的兴起》D.《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10月11日,圣萨尔瓦多岛
为了伟大的友谊……我给了他们一些红帽子、玻璃珠子……他们……给我们带来了鹦鹉、棉线团、投枪……他们不知武器为何物,我把剑给他们看时,由于无知,他们用手握刃而伤了自己。他们不知道铁。
10月14日,圣萨尔瓦多岛
我沿着岛屿探查岛情……以便能向陛下提供一份完整的报告,并确定在哪里修筑炮台……尽管这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因为当地人不谙军事只要派遣50个人来就可以征服他们所有人。
10月16日,费尔南迪纳岛
我以陛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 费尔南迪纳岛……我并没有在这儿辨认出任何已知的宗教,但我相信,凭他们的聪慧天资,很快就能皈依基督教。
10月22日,伊莎贝拉岛
他们相信,我们从天上来,他们用他们所有的东西来换我们的任何破烂。我想如果他们有黄金和香料的话,也会这样做。
12月11日,伊斯帕尼奥拉岛
加尼巴尔人就是大可汗(一位中国以前统治者的称呼)的子民,他们必定就在这附近。
12月18日,西班牙岛
当地国王给了我两片打制得很薄的金片,看来,当地黄金并不多,尽管离产金之地很近。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近代早期西方的海外探索有哪些史料价值。(13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小华同学整理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笔记如下:

材料二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 圣诞节回家 ……
材料三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一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战壕里唱的歌
材料四
一战中,士兵死亡上千万,战争耗费近3600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五
二战中后期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
(1)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
(2)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 三八线 协议等实现的。
(3) 中间地带 雅尔塔体系。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这方面的内容规定比较笼统,是雅尔塔体系的薄弱环节。
(4)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确定了 大国一致 的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学习笔记中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请帮小华同学补齐学习笔记内容。(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分别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的影响。(5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4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杜鲁门认为:美国不能相信斯大林,美国有责任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为了争取民众的支持,杜鲁门动用了他语言武器库中最重型的武器——捍卫自由……通过将世界划分为 自由的 受奴役的 的两分法模式,杜鲁门也成功地说服了国会对他的政策表示支持,开始了一个长期的对共产主义的遏制……马歇尔避免使用杜鲁门的那种将世界划分为自由与不自由两大集团的说法,他强调, 我们的政策并不是针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的,而是针对饥饿、贫困、绝望和混乱的。 ……或者,用一句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口号中所用的话来说, 繁荣使你享有自由。

——摘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

材料二
每个超级大国都狂热地认为,其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取决于他们各自的关于世界秩序的具体看法能否实现……结果使另一个超级大国更加担心它企图发动侵略……两个超级大国都很固执地证实了对方的猜疑与恐惧,于是双方的行动都进而使冷战日趋严重。

——摘自(美)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
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 大国形象 。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 以点带面 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四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 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 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33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捍卫自由 的各自手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苏联因 猜疑和恐惧 而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的行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3分)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