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2.2014届 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4 浏览数:124

一、单选题

1.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 恭、宽、信、敏、惠 ;孟子主张实行 仁政 ,认为人人皆有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荀子也主张 仁义 ,要 以德服人 人要向善 。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  )

A.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2.

(1921年梁启超语)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  )
①察举制的实行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③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④分封制的建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

《华西都市报》2013年12月17日报道: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取得重要发现。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4台蜀锦提花机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填补了我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对以上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成都地区的丝织业很发达B.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西汉有关历史的认识C.西汉时成都地区的中医学全国领先D.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

4.

马丁·路德提出 履行世俗内的义务是讨神喜欢的唯一之道,此一道路且唯独此道为神之所愿,也因此,任何正当的职业在神之前绝对具有同等的价值 。这一主张(  )
①有利于新兴资本主义发展  ②体现了 因信称义 的思想
③有利于提高君主权威  ④体现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

朱熹被康熙皇帝称为: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下列思想属于这位思想家是(  )

A.先义后利、舍生取义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经世致用、明道救世D.格物致知、存理灭欲

6.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1927—1937年的中国历史有如下的总结: 然则此时人民已受军队劫掠,索饷之士兵则由将官一声叱咤而处死刑,此时此刻公私权利是否存在?若是蒋介石专制独裁,则冯玉祥、阎锡山与唐生智可以算作民主之发言人?所以,历史学家至此已别无他法,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蒋介石之作为可以在将来诱导出来一个民主体制,此刻却不能立即成为民主。 对此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践踏民主体制,是历史的反动B.蒋介石专制独裁错过了建立民主体制的历史机遇
C.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是历史的产物D.在当时民主和专制独裁斗争激烈

7.

简单地说,计量史学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图最主要是为了说明(  )

A.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B.日本陆军的近一半身陷在中国战场
C.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是太平洋战场盟军转入反攻的重要因素D.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8.

1800—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 

年份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贸易额

增长指数1800年为100)

1800

14亿美元

100

1830

19亿美元

136

1850

40亿美元

286

1860

72亿美元

514

1870

106亿美元

757

与上表有关的主要因素有(  )

①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④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

9.

自称为 达尔文的斗犬 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

A.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B.直接导致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C.开始了民主、科学的启蒙D.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10.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说: 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国家面临着两种可能:要么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这就意味着农民群众破产,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灭亡,富农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在农村失败;要么是另一条道路,”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11.

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材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 一边倒 外交政策

12.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 崇洋媚外 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现的史观有(  )

A.全球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B.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C.革命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二、材料阅读

13.

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26分)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将军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简要说明其目的。(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三 一般来说, 五四 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 格义 方式( 格义 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 五四 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用史实说明 五四 以前和 五四 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8分)
材料四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转移。二十一世纪会不会是太平洋世纪呢?有人这样宣布。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4)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观点?(2分)

14.

考试制度的演变折射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著日月。朝为平民,一试得第,暮登台省;世家贵族秘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谓非民主国之人民极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 又说: 官吏非由此出身,不能称正途。士子等莘莘向学,纳人才于兴奋,无奔兑,无徼幸。此于酌古酌今,为吾国独有,而世界所无也。

——孙中山全集(第1卷)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归纳科举制体现的主要特点。(8分)
材料二 晚晴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统一过程中,产生了《钦定学堂章程》( 壬学制 )和《钦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前者因不够完备而没有实行,后者则明确地规定了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的各级学校的学制,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个学制的实行对20世中国学校制度产生很大影响,他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1906年,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说: 中国之大病:日私、日弱、日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则非尙公尙武尙实不可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高考作文题是时代变迁的镜子

历史时期

高考作文题目部分

194910—1956年底

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1—19665

1958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5—197610

高考中断了11

197610月之后

1977年: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10月》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2年:材料作文《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公德问题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试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
(3)材料三试题中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请结合历史背景简要说明。(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