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5.2020—2021学年度广东省普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33 浏览数:316

一、单选题

1.

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2.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3.

华夏 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是在(  )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

4.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A.B.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

5.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D.秦朝统一度量衡

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7.

曲辕犁曾经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

A.春秋时期B.汉朝C.战国时期D.唐朝

8.

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该学者评论的是(  )

A.科举制B.郡国并行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

9.

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  )

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夺将帅权力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10.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 此景的出现,表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11.

有学者在研究古代中国某制度时提出:它兼具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两重性质,创了高层政区分寄式中央集权。该学者研究的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刺史制D.行省制

12.

明太祖朱元璋曾祷了一块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的铁牌,挂于宮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 宰相 ,甚至成了真 皇帝 ,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政治腐败B.宦官专权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

13.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 改土归流 (  )

A.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团结D.使皇权空前强化

14.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5.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 焚书坑儒 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16.

下表所示为清末至民国时期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时间

认识

清末

鸦片战争是中外交往中的一个普通事件

民国成立后

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930年前后

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A.历史评价标准难有定论B.研究者立场影响其对鸦片战争的评价C.文字史实带有主观因素D.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知程度逐步深化

17.

近代中国有一本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 百科全书 ,编著者在书中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该书的是(  )

A.《资政新篇》B.《四洲志》C.《瀛寰志略》D.《海国图志》

18.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颓势,他们以 自强 求富 为口号,发动了(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 新政 D.预备立宪

19.

《申报》曾报道, 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 ,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 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

学者陈旭麓认为: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 分界线 的主要理由是(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其原因包括 (  )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2.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 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 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23.

1926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 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 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

A.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B.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C.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24.

1935年3月,红军到达四川剑阁并驻扎了1个多月。在此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组织群众大力宣传和讲解革命真理,留下了城墙上书写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条文等。这些活动(  )

A.为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条件B.可佐证长征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C.表明持久抗战方针日益深入人心D.推动了土地革命在全国的顺利发展

25.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史实是(  )

A.制定全面抗战路线B.组织了武汉会战和枣宜会战C.建立了抗日根据地D.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26.

抗日战争期间,《大公报》在报道某次战役时写道:“(1938年)3月31日午,敌虽鼓其余勇,但已无能为力,并逐渐坠入我大规模歼灭战之圈套中,鲁南伟大之歼灭战场面已揭开序幕,精彩节目,自当陆续其后也。 据此判断,当时《大公报》报道的这次战役应是(  )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2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三座大山 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如西方的经济封锁和朝鲜战争等,中国迫切需要提升国防实力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鉴于此,中国(  )

A.大力推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B.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D.经济工作中存在严重冒进倾向

29.

南非国际关系学者谢尔顿强调说:它从诞生起一直在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文中的 最有可能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 方针

30.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121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

B

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C

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二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有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 朝野率皆用银 ,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6分)

32.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只有对疆域进行有效的管控和治理,才能推动国家的存续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西周到秦朝在地方治理体制上的变化,并分析秦朝地方治理体制的积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6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疆域管控和治理的认识。(2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一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并且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