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历史概念:
角度1:形体上,人的生理结构与天同类。
角度2:意识上,人的道德情感源自上天。
角度3:政治上,君主权力源自上天赐予。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表现形式
孟子
“四有”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宋代理学家
“四德”
忠、孝、节、义
明前期
明中后期
东部
西部
收入
7.5两
62.5两
35两
80两
支出
21.88两
68.65两
31.25两
74.6两
收支相抵
—14.38两
—6.15两
+3.75两
+5.4两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11文
1724年
约1000文
约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约100—200文
约14文
二、材料阅读
西汉
汉武帝拔用文学之士,加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名街随侍左右,分大臣议政之权,以尚书掌机要,成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东汉
东汉设尚书台(省),长官称尚书令,品位低微,仍属内廷官署。“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日常行政中心由公府向台省转移。
曹魏、两晋
三公系名义宰相。尚书省职无不总,转化为外朝宰相机构。皇帝身边新的秘书咨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发展起来。
隋朝
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
唐朝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摘编自《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