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6.2020—2021学年度山东省诸城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19 浏览数:311

一、单选题

1.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不约而同地创造了巨大成就,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巴比伦遗址;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法老宫殿遗址;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哈拉帕遗址等。从中看出,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是(  )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2.

学者麦可尔·曼认为, 一种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力量,将一批协调的中央集权的领土型国家推至显要地位,作为超越民族、社会、国界的基督教和地方的 封建 的调节作用就降低了。 该学者认为导致欧洲中古社会瓦解的因素是(  )

A.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B.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3.

据《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大业三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抬头为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炀帝大为不快,吩咐 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炀帝依然不快。这反映了日本(  )

A.大化改新后国力增强B.注重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C.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对等的国家关系

4.

某学者认为,古代印第安诸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所处地理位置上有明显差异,这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山地高原型文明的发展条件,亦即地理环境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故其文明的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这一观点(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B.反映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C.说明自然条件决定文明程度D.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5.

表1为16世纪年均出口到黎凡特和里斯本的胡椒(单位:吨)这说明 (  )

表1

年份

里斯本

黎凡特

15231536

780

1000

15371549

1300

1100

15501556

1000

1000

15571571

1200

1400

15721585

1000

1000

15861590

900

1000

15911600

700

1400

(注:里斯本是大西洋贸易重要城市;黎凡特是中东地区的贸易中转站)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B.传统商路依然重要C.奥斯曼帝国保护贸易D.商业革命并未出现

6.

启蒙思想家强调,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它就只能是世俗的,而不是上帝意志的体现。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

A.认为理性是立法的基础B.反对宗教信仰C.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D.强调个人利益

7.

2016年第一个工作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近日内会签署新的枪支管制行政命令,支持公开持枪的得克萨斯州立即反呛,州长艾伯特说: 奥巴马要限枪。想听我的回答?有种来拿呀! 这体现了1787年宪法的(  )

A.三权分立原则B.联邦制原则C.人民主权原则D.法律至上原则

8.

英国诺丁汉郡的织袜工使用手工编织机,一只一只织袜来卖,质好价高。到19世纪初,有些商人开始大量买进材料,用机器批量生产,价低畅销,导致织袜工工资降低或失业,部分工人自发地捣毁机器,被称为 卢德运动 卢德运动 说明(  )

A.机器生产已经得到推广B.早期工人不理解资本剥削的本质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D.机器生产是造成工人贫困的根源

9.

表2是部分国家和地区革命运动。据此可知(  )

表2

1789

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点燃了全国革命的熊熊大火

1791

杜桑·卢维杜尔领导黑人奴隶在海地发动武装起义

1820

西班牙国内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826

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A.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B.拉美各国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C.国际环境利于拉美独立运动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0.

1899年,列宁在《我们的当前任务》中提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 把团结俄国一切社会民主党人的事业放在牢固的基础上。实现这种团结,为这种团结创造适当的形式,彻底摆脱狭隘的地方的分散性 。列宁认为 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是(  )

A.组建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B.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C.改变俄国落后的经济状况D.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11.

二战中,欧洲各国在伦敦的流亡政府都十分关注战后欧洲的命运,比利时与荷兰之间开始进行关税同盟的谈判;希腊与南斯拉夫签订了协议;波兰与捷克也建立了协调委员会。这些现象(  )

A.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B.使欧洲联合成为共识C.反映欧洲统一思想由来已久D.说明欧洲企图重建国际秩序

12.

图1是二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此图(  )

A.按照山川形便划分国界B.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C.表明波兰疆域不断扩大D.打上了地缘政治的烙印

13.

高频词汇往往反映时代特征,1969年美国《时代周刊》中最可能出现的高频词汇包括(  )

A.遏制人权 非洲年 B.和平发展一超多强C.通货膨胀缩减福利自由主义D.反越战运动福利国家中间阶层

14.

1962年9月,《真理报》刊登了经济学家利别尔曼《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奖励企业,引发了苏联国内围绕着企业如何取得更大经济成果进行讨论,并且深入到企业如何运用物质利益激励工作人员的讨论中,这被称为 利别尔曼大讨论 。这场讨论(  )

A.倡导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利于市场成分在体制内的运用C.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助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

15.

2016年以来,欧债危机尚未根除、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北非 颜色革命 后动乱不息、恐怖主义持续并蔓延、土耳其发生未遂军事政变、欧洲难民潮不堪重负、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等。这说明(  )

A.逆全球化成为一种潮流B.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性C.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D.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变化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图2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被称为《汉谟拉比法典》,由于其雕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 石柱法 。石柱上端雕刻的是汉谟拉比站在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下端是法典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对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史料价值。(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表3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于 中国人和中国文明 的认识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时期与人物

认识

16世纪初,葡萄牙学者佩雷斯根据早期西方航海家和商人的记载,完成了《东方概要》书稿。

中国人是白人,不留胡子,眼睛细小,稀疏的头发很长。他们右手拿两根筷子,左手把碗拿到嘴边,用筷子往嘴里送饭。中国人是基督徒,什么食物都吃。

17世纪末到中国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书信集。

中国人差不多是白色的,南方有些人是黑的,眼睛狭长、扁鼻、少须。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中,只有他们和西方一致,他们发明了纸、印刷、火药、精瓷及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应当被视为优于其他民族

18世纪末来华英国人巴龙的《中国游记》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做了描述。

中国人高颧骨、尖下巴、剃掉部分头发,头颅像个圆锥体,是大自然的时人种,肤色属于褐色。语言原始而难懂。中国文明是低等文明,中国人是低等民族。

——摘编自张先清《16—18世纪欧洲社会关于中国人的种族话语》

任选一个时期,谈谈你对欧洲人关于 中国人和中国文明 认识的理解。(要求:认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第一个阶段持续时间很短,以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开始,以次年英国占领埃及结束。第二个阶段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从1882年到1898年。在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非洲大陆。首先,他们关注的是刚果和中非其他地区(1882—1885年),接着又关注东非。1885—1890年间东非始终排在欧洲人的议事日程上。后来,欧洲人又把注意力转向西非,1890—1898年西非被瓜分完
毕。最后一个阶段(1898一1902年)有两个战略问题待解决:为了控制尼罗河进行的战斗,这次战斗是1898年的法绍达危机的关键时刻;布尔人(荷兰移民的后代)和英国在南非发生了战斗,这最终引发了1899—1902年的英国与布尔人的战争(第二次布尔战争)。

——摘编自【荷】H.L.韦瑟林《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呈现出的特点。(6分)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期,非洲大多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暴露无遗。在殖民地时期非洲国家的边界均是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定的,即先进行所谓 地图上作业 ,再去占领。这使民族传统的聚居区遭到割裂,导致了非洲国家彼此间的边界纠纷和冲突不断。非洲国家独立后沿袭继承的是殖民地时期的行政管理组织和立法制度,内部缺乏凝聚力,造成许多国家动乱不已。殖民地时期形成的畸形经济成为独立后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一大障碍。殖民地时期,非洲的经济以出口西方列强需要的一两种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其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被扼杀,更没有现代工业。……都是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的重大难题。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 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的重大难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图3是1949年的一幅漫画

——摘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德国社会的预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11分)
材料二
从15世纪开始,柏林先后成为了勃兰登堡邦国和普鲁士王国的首都。1871年德国统一后,又上升为盛极一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都。冷战时期德国分裂,柏林仍然是东德的首都。虽说和巴黎、伦敦等城市相比还略逊一筹,但其城市规模和配套设置,已经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城市要好得多。……德国统一后,柏林政府在城市设计竞赛中明确要求:以新的空间结构将分裂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东西两半柏林重新焊接起来;而且要能体现出德国的自由与民主,将柏林塑造成为新德国的首都。索尼等大型跨国集团把全新的柏林视为向东欧开拓市场的基地。

——摘编自玛丽·弗尔布鲁克《德国史1918—2008》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统一后继续选择柏林作为首都的意义。(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