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5.2021届安徽省蚌埠市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7 浏览数:194

一、单选题

1.

韩非子曾经对秦国实行的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 的商鞅之法提出批评:现在如果推行这样的法令,让杀敌斩首有功的军士做医师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  )

A.维护世卿世禄制度B.量才而用的任官理念C.建立君主专制制度D.民生问题是执政之本

2.

汉画中的孝子系列图频繁出现于不同载体与场所,而图中的人物和故事多不见于汉代史传;少数见于两汉史籍者,图像与文献往往并不吻合。它们很可能由民间口耳相传、增枝添叶而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封建纲常受社会推崇B.成为选官标准C.官吏对儒学关注欠缺D.儒学正统地位引质疑

3.

据文献记载,唐高宗的女儿太平公主将生意做到蜀地;唐肃宗女儿政和公主经商赢利逾万缗钱;唐代宗时期的一些节度使、观察使公然在扬州街头倒卖军需品。据此可知(  )

A.政局变动影响官吏价值观B.唐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C.唐代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D.重义轻利观念受到了冲击

4.

图1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统计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北宋(  )

图1

A.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B.监察体系内部出现权力制衡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加强D.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

5.

明末谢肇涮曾言: 自晋唐及宋元,善书画者往往处于缙绅士大夫……至国朝而布衣处士以书画显名者不绝 ,那些富贵者则沉迷仕途,不复留心,所以山林之士独擅其美。这表明明代(  )

A.士大夫阶层流动性增强B.理学影响着士人审美观C.文人画平民化倾向明显D.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6.

英国领事在福州枯坐3年后,于1847年报告说, 并无英船或其他外国船只来此贸易,也并没有真心诚意地来考察过商务情形 。到1850年,福州一共有10个外国人,其中7个是传教士。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仍坚持闭关锁国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牢固C.受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D.西方无意开展对华贸易

7.

1907年,清廷外务部根据刘式训上奏的《变通出使事宜章程》做了制度调整:一是将出使大臣变为实官;二是让具有驻外经验并精通外语的人充任出使大臣;三是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这一调整(  )

A.揭开清朝近代外交的序幕B.增强了国民外交自主意识C.体现了清廷的现代化倾向D.有效遏制了革命形势发展

8.

五四运动之后出现许多以 平民 命名的中国社团,如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平民周刊社等;以 平民 命名的报刊也很多,如《平民教育》、《平民导报》等。这反映出(  )

A.新文化运动促使学术开始下移B.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C.民众在救亡运动中的地位凸显D.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遭到摒弃

9.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农村资本主义式的农牧垦殖公司已有一百余家,但这些垦殖公司多为 招佃代种 坐收田租 ,甚而有的公司完全靠出租维持。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B.长期战乱导致经济萧条C.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D.农业生产方式革新缓慢

10.

1928年3月,恽代英在《苏维埃的建立》中指出, 只要能够将一乡的敌人势力驱逐消灭,便要即刻为那一乡建立乡苏维埃。 因为 先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比先召集全县代表会议成立县苏维埃,它的基本(础)更坚实巩固些 。恽代英意在强调(  )

A.苏维埃政权建设要循序渐进B.土地革命利于扩大群众基础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符合国情D.政权建设是革命的首要任务

11.

一位外国记者在考查抗日根据地后说: 中国其他地区,比不上这地区军民合作和地方政权工作和部队保持那样密切关系的,虽然在别的地区曾经努力施行过民主政治。这里可以见到:一个新社会的型态从这次战争中浮现出来了,那最好叫做一个军事农业的国家。 该记者肯定了(  )

A.中共的革命统一战线策略B.根据地拥有强大军事力量C.根据地政权深得人民拥护D.中共积极建设新社会制度

12.

图2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 帝国主义 一词的使用频率。

图2

对图中数据解读完整的是(  )

A.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B.新中国坚持奉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C.新中国推行 另起炉灶 的外交方针D.冷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不断增强

13.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代表团访问中国,美方代表向中方提出合资经营的方案,中方代表的反应是:虽然感到新鲜有趣,但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中方谈判代表李岚清回忆说:当时对搞中外合资经营 一是不懂,二是不敢 。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对西方国家怀有敌视态度B.思想解放问题任重而道远C.实施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D.尝试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

14.

表1 1982—1986年中共中央 一号文件

时间

主要内容

19821

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

19831

从理论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1

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了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

19851

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政策

19861

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

该表反映出当时(  )

A.农村改革已经摆脱苏联模式B.计划经济体制仍具有优越性C.政府逐渐加大对经济的干预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

15.

有人指责古雅典的某项制度导致了陪审法庭的腐败,接受贿赂而判决不公;批评家们还指出它导致了雅典社会风气的堕落,雅典人不像以前那么节俭和自食其力了;柏拉图也认为它使得雅典人变得懒惰、胆怯、夸夸其谈和邪恶。这一制度是(  )

A.抽签选举制度B.陪审制度C.公民大会制度D.津贴制度

16.

在古罗马法学家的观念中,法与道德之间具有某种同质性,甚至正是因为罗马法学家遵从了法、尊重了道德,他们才获得了崇高的法律权威。这表明罗马法(  )

A.维系了罗马帝国统治B.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C.忽视了道德的普遍性D.取决于罗马法学家努力

17.

16世纪以后,欧洲大学由原来主要集中分布在地中海地区扩展到东欧、北欧等整个基督教世界。在北欧和中欧,由天主教以外的其他教派创立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大量出现。这种现象(  )

A.缘于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发展B.促使欧洲高等教育得以普及C.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D.说明理性主义思想开始兴起

18.

历史学家阿克顿评论美国制度时说: 美国的宪法不是民主革命和反对英国体制的产物,而是民主强烈反作用的结果,并且倾向于母国的传统。 该评论认为美国(  )

A.联邦宪法背离主权在民原则B.沿袭了英国的政治体制C.避免了民主制度的某些弊端D.代议制阻止了专制统治

19.

在1690年的一场战役中,威廉差点被詹姆斯二世的军队射死。有学者感慨:如果那发子弹再低几英寸,天主教可能仍然统治着英国,法国可能会主宰欧洲,而工业革命可能就不会发生了。该学者(  )

A.把历史必然与偶然因素有机结合B.认为法国应该最早发生工业革命C.缺乏历史依据凭空推理得出结论D.强调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

20.

1870至1871年置身于革命发祥地的巴黎公社社员不断强调 我们的先辈——1792年 和使用革命日历,使用 公社 这一词,比起原本的意义更加强烈。据此,1871年采用 巴黎公社 的名称旨在(  )

A.激发公社成员的革命精神B.寻求巴黎公社的合法地位C.宣示无产阶级专政已实现D.彻底打碎法国旧国家机器

21.

1917年,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道: 今之大患,在于一种狭义的国家主义,以为我之国,须陵驾他人之国,我之种,须陵驾他人之种。 爱国是大好事,惟当知国家之上,更有一大目的在,更有一更大之团体在。 胡适意在(  )

A.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目的B.主张建立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C.宣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D.批判法西斯国家的种族优劣论

22.

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该法被废止,但农业管理局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随后,罗斯福敦促国会迅速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以确保能够向受灾农民提供连续不断的援助。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

A.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B.使得总统权力有所扩大C.是以救济和复兴为核心D.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3.

图3为在1953年苏联漫画家的作品《自作自受》。画面最右侧是象征社会主义的堡垒,英国约翰牛、美国山姆大叔和另一西方人士,正用 经济封锁 绳索包围社会主义堡垒。该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

图3

A.指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B.揭示资本主义国家间日益尖锐的矛盾C.号召社会主义国家紧密团结应对经济封锁D.讽刺经济封锁只会恶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24.

巴黎画派画家苏丁(1894—1943年)喜欢在作品中运用富于激情、狂放不羁的笔触来带出形状,画面中形似乎是笔触的附属物,这种若隐若现的表达形的方式完全没有用线条勾勒形体的那种安静和平,它极具有动感和暴力倾向。据此,苏丁的作品(  )

A.描绘了科技革命的成就B.注重挖掘人物内心情感C.体现西方人的精神危机D.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残酷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茶首先是以资讯的形式传入欧洲。西方社会对茶的了解逐渐加深,茶作为实物亦开始传入。荷兰人先采取以货易货继而改为购买的方式创始了中西茶贸易。荷兰进口的茶叶不仅用于本土消费,还促进了茶在欧洲乃至北美的传播。随着饮茶之风的逐渐传播,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将茶作为贸易目标。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由社会上层向下渗透,中产阶级开始加以效仿。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走私茶从欧洲大陆不断流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英国本土化论析》

材料二
英国国内外茶叶等食品掺假问题给公众健康以威胁,为此,英国19世纪70年代先后颁布了《反食品掺假法案》和《食品与药品销售法》。英国海关根据这两个法案,在进口环节加大稽查力度,华茶出口遇到阻力。清政府和中国茶商开始感受英国法令的压力,并意识到英商开始向印度转移市场,但并未出台改善华荼质量的系统方案。

1865—1919年中国茶对英国出口数量(不包括走私茶)统计图

图4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兴起与发展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对英茶叶出口状况及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茶叶贸易的影响。(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五大臣出洋考察团从人员选拔到资金筹措,无不超过以往的规格。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加入考察团的数十名参随,大多为时代精英,不少具有留学经历。考察团在考察过程中,清政府的驻外使节负有接待之责,他们积极推荐留学生、联络外国政府。考察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弥不关注,大致做到了谕旨中 考求一切政治 的要求。以端方、戴鸿慈一路为例,考察的国别达十五国之多,银行、公司、学校、工厂、监狱等皆属于考察之列。考察团在考察过程中,各国政府普遍予以热情接待。

——摘编自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材料二

表2 中国各类代表团出国考察(单位:次)

时间

中央党政代表团

教育科技

代表团

文化体育

代表团

经贸专题

中央领导

部委办

1977719796

67

247

143

173

335

(注:表中不包括军事出访代表团和地方党政出访代表团)

——摘编自黄一兵《邓小平与新时期改革事业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五大臣出国考察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与清末相比, 文革 后中国代表团出国考察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考察团出国考察带来的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5 从中国角度看15世纪的世界

【图中表示明朝时在印度洋的外交活动(实线)以及中国原本可以到达新大陆的航线(虚线)】

图6 从欧洲角度看15世纪的世界(欧洲探险家的路线)

——【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从历史的发展模式看世界的未来》

对比两幅图,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