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3.2014届 天津市红桥区高三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14年 题数:11 浏览数:141

一、单选题

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 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根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

3.

宋人邢昺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4.

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5.

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831年占1/4,18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加速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C.对外移民的增加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6.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皇帝,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 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 ,保护中国近海 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7.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8.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A.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B.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二、材料阅读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

时期

战国

西汉

南宋

时间

公元前300

公元2

745

1200

1820

1893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77%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沿海各大商埠相继开辟,现代化工业逐渐兴起,再加上政治不安定,迫使人口向沿海商埠集中。

——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四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 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 ,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3分)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6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毛泽东是从什么视角(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分别从全球史观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5分)

10.

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 中国 天朝上国 ,周围各国如 ,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 的称呼,如 英夷 法夷 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 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 天朝 的对称变为 中国 西洋各国 泰西各国 的对称, 夷务 也就演变为 洋务
材料二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 臣民 子民 相称。进入20世纪, 国民 权力 话语逐渐取代了 臣民 子民 话语。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

11.

分析图表,回答问题。(22分)
图表一 中国、英国、美国、德国(德意志)四国在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值中的份额曲线图

图表二

(1)根据图表一,分析英国和中国分别对应哪条曲线?并说明其理由。(8分)
(2)根据图表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其对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产生的影响。(4分)
图表三

历时

波及国家及地区

伤亡人数

直接军费开支

第一次世界大战

4年多

30多个

3250

1805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将近6

61

9000

11万亿美元

(3)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两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做法?对世界局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