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43 浏览数:300

一、单选题

1.

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查找了一张地图,相关内容标注正确的是(  )

A.将金字塔标注在①B.将种姓制度标注在②C.将甲骨文标注在③D.将楔形文字标注在④

2.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半段有一幅浮雕,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靠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这反映两个国家统治的共同点是(  )

A.建立了广阔的帝国B.实行行省制度C.依靠法律进行统治D.宣扬君权神授

3.

下图中左边是公元前7—前6世纪古代希腊的雕刻,右边是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刻。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由此可推断(  )

A.埃及曾经征服希腊B.埃及借鉴了希腊的雕刻手法C.古代文明相互隔绝D.古代文明之间有一定的交流

4.

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  )

A.忠君思想在西欧传播B.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C.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D.基督教在西欧的特殊地位

5.

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这段话描述的是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的(  )

A.历史背景B.历史进程C.历史影响D.历史规律

6.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下列史实中能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
①阿拉伯商人在欧亚地区从事贸易 ②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③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哈里发成为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世界中古史上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

Δ首都伊斯坦布尔

Δ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主宰

Δ控制亚欧之间商路,对东西方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D.奥斯曼帝国

8.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文明成果属于美洲的是(  )
①《一千零一夜》 ②阿兹克特人的陶制印模
③玛雅文字 ④《查士丁尼法典》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

下表为15—17世纪欧洲人的部分海上探险活动,对其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时间

事件

1492

哥伦布率船达到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14971498

达·伽马率船绕过非洲好望角驶达印度

15941597

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

16421643

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①建立了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的直接联系
②开辟了重要的新航线
③激发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
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下图是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的版画。画中5艘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通过小船接上岸,岸上码头的工人准备卸货。对该版画表述正确的是(  )

A.能够证明西班牙是航海贸易强国B.属于文献史料,其主观性比较强C.能够反映菲律宾独立斗争的史实D.可用于研究近代太平洋海上贸易

11.

16世纪以来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贸易中心逐渐发生转移,转移到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12.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一致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改变了欧洲的人文地理格局

B

玉米、甘薯等从美洲流向世界各地

推动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被带到美洲

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D

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生丝转运到欧洲各国贸易

拉开了欧洲对外扩张的序幕

13.

人们在回顾文艺复兴时发现,彼特拉克、但丁等是基督徒;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圣母形象;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哀悼基督》等雕塑作品。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  )

A.并不反对宗教信仰B.运用写实手法创作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D.主张延续古典文化

14.

在牛顿的时代,光不再是神秘物质,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个物理现象。由此可知(  )

A.资产阶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B.近代自然科学重视经验性总结C.近代自然科学冲击了神学思想D.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世界面貌

15.

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 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他强调启蒙运动(  )

A.倡导建立资本主义民主B.主张建立独立民族教会C.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D.要求经济发展自由竞争

16.

1688年,英国某一历史事件 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 这一事件是(  )

A.圈地运动B.光荣革命 C.内阁制形成D.工业革命

17.

下图可以用于说明(  )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B.德国的君主立宪制C.美国的 三权分立 原则D.法国的人民主权原则

18.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典第537条规定, 私人得以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4条规定,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这表明该法典体现的原则是(  )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C.法律精神至高无上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9.

下列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农奴制改革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1861年意大利王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A.资本主义的确立B.资本主义的扩展C.资本主义的危机D.资本主义的终结

20.

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又称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水晶宫举办。这是一座用铁和玻璃构建的建筑物,里面有树木、花园、喷泉以及世界各地的工业产品。下列工业产品有可能陈列其中的是(  )

A.铁路设备,电话机B.铁路设备,万能蒸汽机C.水力纺纱机,汽车D.蒸汽织布机,飞机

21.

下表是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它说明(  )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

1800

48%

52%

法国(1851)

3600

75%

25%

美国(1850)

2300

87%

13%

A.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更高B.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C.垄断组织的出现推动人口流动D.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22.

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

A.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B.城市日益喧嚣拥挤C.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D.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23.

下表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此时推动世界贸易变化的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

1900

68

1182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B.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C.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密切D.近代工厂的大量出现

24.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发明者主要是工匠、学徒、作坊主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主要发明者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发明者

身份

成就

西门子

物理学家

发电机

格拉姆

物理学家

电动机

诺贝尔

化学家

炸药

雷佩

化学家

合成橡胶

A.范围广、规模大、进展迅速B.以机器动力革新为标志C.凸显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推动垄断组织广泛建立

25.

1848年发表的某著作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又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必然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该著作可能是(  )

A.《哈姆雷特》B.《九十五条论纲》C.《社会契约论》D.《共产党宣言》

26.

1918年李大钊发表评论说: 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彩)色者也。 他评论的可能是(  )

A.法国大革命B.英国宪章运动C.中国辛亥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

27.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一书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洲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这表明(  )

A.落后地区人民为一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亚非拉人民为了支持正义而战C.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出现重大的转变D.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势均力敌

28.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方框中应该填入(  )

A.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B.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C.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埃及扎格鲁尔领导的反英斗争

29.

下图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书的目录。①、②可能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B.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布雷顿森林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3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美、苏、英、中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  )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美国宣布立即对日宣战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31.

1948年6月苏联切断了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美国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同时,对苏占区缺乏的钢、电力等实行封锁,该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B.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C.彻底打破苏联威胁D.北约组织的迅速建立

32.

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绘制的一幅政治讽刺漫画。图中口袋上的英文字母“HATO”意为 北约 。这幅漫画意在(  )

A.强调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B.鼓励西欧走向联合C.讽刺美国驱使、控制北约D.说明美国经济衰退

33.

阅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曾取得一定成效B.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经济模式
C.苏联的经济改革使得GDP增长率超过世界先进水平D.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得苏联的经济出现负增长率

34.

二战后,西欧各国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建立起包括医疗、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这表明当时西欧国家致力于(  )

A.发展社会主义B.建立 福利国家 C.增加全民收入D.进行制度根本变革

35.

下图所示组织的建立表明(  )

A.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协调B.经济大危机已来临C.政治同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D.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36.

下图是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他曾领导美国黑人掀起民权运动。该运动取得的成果是(  )

A.美国国会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B.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等权利C.基本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D.总体上实现了社会收入平等

37.

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

A.二十世纪世界的分裂B.世界殖民体系逐渐被摧毁C.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38.

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选择 一部手机走天下 。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特点是(  )

A.世界多极化B.经济全球化C.社会信息化D.文化多样化

3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包括(  )
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发展
②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③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
④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0.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简称 一带一路 的合作倡议。下图为 一带一路 宣传画之一,其意在提倡(  )

A.共建、共享绿色环境B.坚持全球治理C.携手合作,共同繁荣D.可持续性发展

二、材料阅读

41.

经济全球化(12分)
材料一
(1)对比图1和图2,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出口贸易中工业制造品占89%。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英国的贸易伙伴,除了欧洲国家外,主要是美洲国家及其殖民地。英国的出口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往往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到美洲和东欧的小麦和玉米、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中美洲的热带物产、马来西亚的锡、南美洲的铁等。英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中期 英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 的原因。(4分)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是由生产力发展而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不可逆转。但近年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在经济上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政治上表现为右翼崛起,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直接原因是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群体和受损群体之间的对立;重要原因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

——何美琳《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当代世界逆全球化现象》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谈谈你对 逆全球化 现象的认识。(4分)

42.

巴黎公社(12分)
材料一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5月28日公社最后据点被攻陷,起义失败。
位于巴黎东部的公社社员墙。最后一批巴黎公社战士曾被敌人围困在此,全部壮烈牺牲。弹孔深深地楔进墙中,墙上大理石板刻有两行法文字: 纪念公社死难者 1871年5月21日—28日
材料二
1971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发布的巴黎公社100周年纪念邮票。
材料三
第3号:各区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
第28号:市政委员会是一个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的机构,是置于公民不断监督下工作的。
第44号: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选自起义期间巴黎公社政权颁布的公告

材料四
一月二十九日(1871年3月19日)闻巴里(即巴黎)有乱。
四月初五日(5月23日)早饭后进城……遥见山上红旗四五枝,锐炮之声甚密,盖乱民尚有五万余,聚集一隅。
四月初十日(5月28日)巴里已一律肃清。

——《随轺笔记》(清朝官员高从望出洋考察的日记。他曾于1871年1月抵达法国,5月23日进入巴黎城)

(1)阅读上述有关 巴黎公社 的史料,分别指出其类型。(4分)
(2)简要说明四则史料的价值(8分)

43.

战争与和平(16分)
材料一
(1)观察上图,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使欧洲政治版图发生了改变。指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并说明该事件前后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变化的具体体现。(4分)
材料二
一战前,法国和德国的历史教材中充斥着民族英雄和战胜敌人的史诗故事,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归咎为 德国确信她自己是受召唤来指导世界的 ,而要实现这个任务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一战后法德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试图强调两国和解的讨论。
两次大战的残酷、暴行和毁灭使两国的大多数人深切地感受到,走向和平的唯一出路是和解。1952年春,《法德历史学家协议》公布,肯定了两国共同承担战争责任的观点。20世纪60、70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 拖进 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
2006年,法德两国合编的历史教科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两个国家共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它把培养欧洲感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尽管许多敏感问题依然不易处理,比如为了支持反战话语的建构,教科书中不再讨论大战的起源。

——选编自王加丰《百年间法德历史教科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变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分析法德历史教科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认识的变化。(8分)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谈谈你对 和平与发展 的理解。(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