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北京市丰台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0 浏览数:441

一、单选题

1.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与国君同族的下层国人也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批评甚至废除国君。这说明西周(  )

A.已经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B.形成了完善的中枢决策体制C.保留了部分氏族民主制传统D.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监察体制

2.

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 忠恕 ,即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道家则强调 天人合一 ,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  )
①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 ②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
③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 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格的盐、铁、酒类官营政策。汉昭帝即位后诏天下贤良文学,问民间所疾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汉昭帝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政策。这一变化(  )

A.实质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策调整B.有利于推动西汉商品经济全面繁荣C.标志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重大转变D.推动私营手工业自由佣规模扩大

4.

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 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  )

A.表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说明秦代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的崇高地位
C.为了解秦代的郡国并行制度提供了实证材料D.证明秦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

5.

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史记》记载:然张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唐蕃会盟碑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

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

《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

D

《清高宗实录》记载:1762年,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

说明了清代对疆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6.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医学成果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帝内经》 ②《千金方》 ③《肘后备急方》 ④《本草纲目》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④③②①

7.

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 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 。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

A.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B.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C.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D.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

8.

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一史事,下列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与之相符的是(  )

A.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B.周室衰微不共国,干戈终日互争强C.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

虎溪三笑 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

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10.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几经变革,不断完善。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D.③④②①

11.

《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为解决土地兼并剧烈和军费激增等问题改革赋税制度,实行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这一政策(  )

A.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C.确定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D.保证农民有充分生产时间

12.

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古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 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随后,宋太祖(  )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B.废除宰相,权分六部C.依决策程序分割相权D.分化事权,强化皇权

13.

宋人郑樵指出,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宋人蔡襄则说: 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 这一变化的原因为(  )
①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②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强化
③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奠定 ④商品经济冲击门第观念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4.

下图为明代后期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主图部分勾勒了世界轮廓和经纬度,并将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央,四个角落分别绘制了南北半球、日月食等天文地理信息。下列对该地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②迎合了中国 天朝上国 观念
③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 ④反映了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

学者许倬云认为, 明朝末年,以黄宗羲、顾炎武作为代表的学者,开始认真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价值,甚至怀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质。这几乎可以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相比拟。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下来。 无法继续下来 的原因有(  )
①清朝君主专制的进步强化 ②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
③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 ④杜会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丰富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二、材料阅读

16.

华夏认同的形成
材料一

周代早期的扩张示意图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材料二
周王室尝自称 诸夏 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西周分封,把不同的姓族集团派遣到各地建国,移民队伍深入各地统治当地族群,经漫长融合相互了解,逐渐成为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传统的氏族群体。这些移民贵族散居各地,每一分支皆人数有限,力量不足以镇服地方,促使诸侯一面相互竞争,一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徒,造成了各族交结杂处的局面。异族的进攻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进入战国时期,内迁异族已为华夏吸收、融合,华夏民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颜世安《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夏融合与地域族群》、刘正寅《交融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华夏民族》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周族扩张的方向和区域。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形成的历程。

17.

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转变
材料一
左图为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中出土帛画《非衣图》的一部分。该部分描绘的是 天界 景象,人首蛇身的女娲居中,周围有目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寓意死者可以成仙,像鸟一样飞升上天。该墓还出土了大量帛书和简牍,包括《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
材料二
左图为《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刻画了汉景帝末期蜀地太守文翁在成都办学讲经的情形。
材料三
文翁通《春秋》, 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修学堂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汉书.循吏传》

(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哪些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举例说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前期治国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18.

魏晋时期的 衣冠南渡
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一批大臣渡过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史称 衣冠南渡 。这一时期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与江南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得江南经济迅速繁荣。北来大族大部分都是中原的高门士族,而且都是好学玄学有文化的名士,玄学一度成为江南的主流思想文化。对于北人到来,江南名士虽存在着矛盾的情绪,但文化修养与北方大族确实有很大的距离,经过碰撞交流后,他们转而钦佩,甚至仿效。南北士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催生了六朝时代突出的文化成就,如王義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南朝石刻、刘勰的《文心雕龙》、范晔的《后汉书》、葛洪的《抱朴子》、法显的《佛国记》等,皆为当时文化智慧之凝聚。以都城建康为代表的文化远播到东亚列国,对日本、韩国、朝鮮一带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在江南重建政权,完全依赖的是北方的大族和江南高门士族。东晋建立以来,高门大族便架空皇权。当南朝皇帝的权力开始回归时,士族政治权力已经走下坡路,所以士族对家族利益的追求更加强烈。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畏缩不前或者变节投敌,为国殉国者很少。

——摘编自贺云翱《长江文化,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杨敏(试论东晋末的永嘉衣冠南渡》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魏晋时期的 衣冠南渡

19.

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

西夏

辽代官职,分被、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

重熙五年(1036,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勃堇,行兵则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据《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0.

宋、元、明清时期的货币演变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繁荣期, 每一交易,动即十万 ,货币需求量大增。在与日本、朝鮮、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地区的海外贸易中,大量铜币流向海外。钢币还大量流入北方各族, 北界(辽)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沿边禁钱条法虽极深重,而利之所在,势无由止。 为克服铜币缺乏之困,川陕地区使用铁钱, 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 从而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随着元对宋的统一战争的进行,元政府确定以中统钞回收南宋纸币,统一钞法。无政府强令,凡州郡国土及宗王所辖之地,莫不行钞。到元代后期,由纸币承担起主币的职能。元代汉藏商人的贸易,即所谓茶马互市就很活跃,元朝政府设置榷场,令民携带金银兑换成钞,并通过各种财政支出推行纸钞。元末,大量印制发行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明清时期,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大量产自美洲等地的白银流入中国,一举成为主币。明清时期的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

——摘编自《从铁钱到银两:两宋金元纸币的价值基准及其演变》、《纷繁不稳的明清货币》、《元代纸币在西藏地方流通考》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宋、元、明清时期货币的演变进行解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