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北京市延庆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1年 题数:28 浏览数:376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 何尊 ,内底铸有12行122字铭文。其中曰: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宅兹中或(国)”这是目前所见 中国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据此可知(  )

图1

A.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出现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C.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时期D.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始于商周时期

2.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B.齐国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C.战国进入到战乱动荡时期D.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3.

老子认为,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 不学礼,无以立 ,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4.

秦朝御史大夫作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本职是 典正法度 举劾合法 ,不仅可以代表皇帝纠劾内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弹劾丞相。秦始皇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迁其位。这说明秦御史大夫(  )

A.负责郡县两级官员监察B.成为皇权专制的工具C.承担中央日常监察工作D.位高而且权重于丞相

5.

如按照年代绘制文化发展演进示意图, 1和2应该顺序填写(  ) 

A.《离骚》 《九章算术》B.《论语》 《氾胜之书》C.《伤寒杂病论》 《齐民要术》D.《女史箴图》 《清明上河图》

6.

下表是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根据内容可知(  )

司马贞

疲耗中土,势比边兵。目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赢政,几欲齐衡。

班固

卓然罢黜百家,表《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俭恭以济斯民。

司马光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以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A.三位史学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B.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有悖历史事实C.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D.汉武帝的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

7.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8.

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的律文,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 ②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
③废除了自汉代以来礼与法的结合 ④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专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分为以 人丁为本"和以 地产为本 两个阶段。下列各项税收制度中,属于以 人丁为本 阶段的是(  )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10.

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
图4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1.

如果把 大运河的开凿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民族汇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12.

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云: 夫恶危乱而欲安全者,庸君常主之能知,至于措置之失,则所谓困天下以养乱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 鉴于唐朝的上述问题,北宋初年统治者(  )
①削弱地方的军队,充实禁军   ②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③实行将兵法,加强军队训练   ④地方赋税交由中央来掌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

《金史》写道: 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  )

A.延续了金世宗的功业B.建立了猛安谋克制度C.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D.造就了 大定之治

14.

下图为《宋人画册》中的扇面画《耕获图》。该图反映了(  )
①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②南方地区的生产特点
③榷场贸易的繁荣景象 ④一年多熟的耕作模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

北宋丁骘《请禁登科进士论财娶妻疏》中言: 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衣冠之家随所厚薄,则遣媒妁往返,甚于乞丐,小不如意,弃而之他。 这说明(  )

A.北宋官商勾结政治腐败B.买卖婚姻得到官方认可C.婚姻嫁娶推动经济发展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16.

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该表反应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 

时期

选官制度

选择标准

选择方式

西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世袭

战国—汉初

军功爵制度

军功

立军功

汉武帝以后

察举制

德才

地方举荐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初期才能门第并重后期重门第

品评官评定

隋唐以来

科举制

考试成绩或才学

考试

①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世袭军功地方举荐到考试选拔
③选拔原则:由客观公正逐渐向主观随意发展
④选官基础:官员队伍逐渐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羁縻:笼络控制)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据此,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

A.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B.沿袭变革是地方管理的主线C.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D.根本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8.

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19.

朱元璋时,程朱理学被定为一尊,一时间风头无两;明中后期,阳明心学 其教大行 ,致使 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变动说明(  )

A.思想变动植根于时代需要B.心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理学遭到知识分子的摈弃D.儒家的价值取向得以重构

20.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 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 行中书省事 , 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

21.

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 夷使 ,乾隆帝斥责:“ 夷使 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 这说明乾隆皇帝(  )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D.华夷之辩 的观念消失

22.

六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机构。以下对于六部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自分署,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隶属于中书省
③隶属于尚书省 ④增设外务部等机构,六部之名渐废

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二、材料阅读

23.

商鞅的是与非。(8分)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时任秦国廷尉)

材料二
西汉昭帝时期,政府就汉武帝推行的盐铁专营等措施召集会议,有学者阐述了对商鞅的看法,记录在《盐铁论》一书中: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昔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菅茅,用师若弹丸;从军者暴骨长城,戍漕者辇车相望……故君子仁以恕,义以度,所好恶与天下共之,所不施不仁者。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商鞅变法的看法有何不同。这反映出社会思想方面怎样的变化?(8分)

24.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8分)
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 人多隐冒,五十、三十方为一户 的现象。逮到隋初,这种局面依然存在。开皇三年(583年),文常下令州县官吏 大索貌阅 ,即根据户籍薄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 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隋朝推行 大索貌阅 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分析隋朝实行户籍制度的影响。(4分)

25.

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12分)
材料一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 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 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必不能抗衡中国。 ……(温)彦博以为: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不同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东突厥的措施及其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历史评价和史料辨析(12分)
材料一
关于宋朝历史地位,学术界有不同评价。第一种是 积贫积弱说 ,如钱穆主张宋朝是 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第二种是 造极之世说 。如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登峰造极的时代。两说在学术界各有拥趸(支持),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 造极之世说 飞速崛起,大有取代 积贫积弱说 的趋势,许多学者均对宋代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 积贫积弱说 造极之世说 只是宋朝的正反两面,并无任何冲突。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抑或造极之世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从以上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观点加以论证。(7分)
材料二

关于杯酒释兵权的记载

《丁晋公谈录》北宋丁谓所著笔记

【赵普】忽一日奏太祖曰: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上曰:此二人岂肯作罪过。赵曰:然此二人必不肯为过,臣熟观其非才,但虑其不能制伏于下……其间军伍忽有作孽者,临时不自由身不由己耳。太祖又谓曰:此户人受国家如此擢用,岂负得朕?赵曰:只如陛下岂负得世宗?太祖方悟而从之。

《王文正公笔录》北宋王曾所著笔记

石守信、王审琦等犹分典禁兵如故,相国赵普屡以为言,上力保庇之。普又密启请授以他任,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旧相乐,因谕之曰:朕与公等,义同骨肉……而言事者进说不已,今莫若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守信等咸顿首称谢。

《涑水纪闻》北宋司马光所著笔记

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酒酣,上屏左右,谓曰:“……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郡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寝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于孙立永久之业……”守信等皆再拜谢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上许之,皆以散就第担任闲散官职

(2)对照阅读以上三段史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 杯酒释兵权 可信性的看法。(5分)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摘自《明夷待访录·置相》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8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8分)

Baidu
map